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江都堰,就是
在耀煌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一个伟大的建筑,它惠及当地人民千秋万代,并且于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就是江都堰都江堰。它是战国时期李冰设计和组织建造的。李冰治水李冰(生卒年月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大守。当时的蜀郡可不是什么“天府之国”,“旱涝保收”,而是有“泽国”、“赤盆”之称,蜀郡人民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苦不甚言。原因是:发源于成都北部的岷江,上游两岸山高谷深,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到了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常造成东旱西涝。秦国为了将蜀郡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解决岷江水患,所以秦昭襄王特任命当代著名治水专家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一到任,看到当地严重的自然灾害,就立马就到实地进行考察,仔细地记录水情,摸清引起灾害的根源后,凭借他卓越的治水经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水方案,积极着手开展大规模的治水工作。李冰率众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修建江都堰。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而合理,同时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是李冰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他率众先在岷江的上游打开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形状像是大土堆。在江心,采取构筑分水堰的方法,把江水分成两支,强迫一支流进宝瓶口。为了实现在江心的是筑,他叫竹工们编制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后沉入江底,筑成分水大堤。这样岷江汹涌而来的水被分为东西二股。西面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面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道的头上就是宝瓶口,在经过这个地方时再分成许多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上的多万亩良田。飞沙堰高度适中,具有分洪和减少宝瓶口泥沙的功能。从此,岷江水开始被民所用。此后,李冰根据都江堰运行中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彻底保证了都江堰对水患的遏制作用。从此,蜀郡由“泽国”、“赤盆”,变成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蜀郡的人民也安居乐业了。李冰作为都江堰的设计者和组织建设者,功不可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川主李冰雕像在许多地方建有“川主祠”,以表达对他怀念。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15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运河畔邵伯镇古街道中三绝对扬州江都邵
- 下一篇文章: 江都小区停车场成遛狗场,不栓狗链随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