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湖畔名人贤臣留美名扬州江都宜陵镇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在宜陵东偏南的方向,原有一座湖泊,曰“大石湖”。古时,长江口在镇、扬之间,东边就是茫茫海域。在长江北岸的海滨,有三处高阜:广陵、东陵与海陵。广陵是广袤的丘陵、土冈,东陵指陆地东端的高地,海陵则为其地高阜而又傍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长江常年裹挟大量泥沙入海,受流速减缓与海潮抵托的影响,使泥沙层层积淀,海滩不断增高,终至淤垫成陆,将广陵、东陵、海陵这三块高阜连成一片,迤逦渐平,变为荒原。东陵成了东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东陵东南的海滩,原本是一片呈釜形的凹陷。随着滩涂日拓月广,海岸线东展外伸,加之水道浅狭处的淤塞,海滩被封闭成一个与外海隔开的泻湖。在流水与雨水的经年灌注下,泻湖水的淡性叠存,咸性渐失,便形成了后来的大石湖。据《太平寰宇记》“广陵目”载:“东过茱萸湾……至大石湖……入海陵界”。又据《扬州府志》载:“大石湖在城东北四十五里。旧传湖中有石隐约见水中,故名。亦曰岱石湖、棹石湖。”大石湖作为扬州东乡、江都河南的一大湖泊,千百年来不仅润泽滋养了江都一方百姓,而且留下了名人贤臣的遗踪。张纲塑像张纲(98-),字文纪,四川彭山人。东汉顺帝阳嘉、永和年间,广陵人张婴在张网沟一带构筑营垒,聚众起义,其势力活跃在江淮之间,长达10年之久。为消除隐患,朝廷于汉安元年()派张纲出任广陵太守,令其招安张婴。张纲不似前任太守“多求兵马”围剿,而是以怀柔为重,“独单车之职”,“乃将吏卒十余人”,“以书喻婴,请与相见”。张婴为其宽大的政策、至诚的行动与人格魅力所感召,便率众归顺。张纲在“散遣部众,任从听之”以后,又“亲为卜居宅、相田畴”,济惠百姓,劝耕农桑,并亲自察地形、考水势,从东陵村西4里的大石湖开沟引水灌溉,民利之,安心解甲归田。人们感念张纲恩德,便呼此渠为“张公渠”,又称其为“张王沟”、“张纲沟”。从此,“人情悦服,南州晏然”。第二年,张纲病逝,人们背土为坟,并建太守祠以祀。罗适,字正之,浙江台州宁海人。北宋元丰年间(-),罗适任江都令,他经常外出郊野,访贫问苦。在民间调查中,罗适发现当地百姓深受水害,于是一面向老农询问详情,一面请教对兴修水利有丰富经验的苏轼,然后着手改造、复浚大石湖,并引湖水灌溉农田余顷,当年农业获得丰收,收成倍翻。后来,罗适便将大石湖改名为“元丰湖”,一是因为当时正值宋元丰年间,一是因为正是湖水带来了丰收。罗适兴修水利的消息一经传开,百姓纷至沓来,主动要求罗适带领他们改造陂塘沟渠。罗适应百姓之需,每每亲临指导,筑大堤防潮,疏水泽入江,兴建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55处,灌溉农田余顷,使江都水患基本消除,五谷连年丰收。在罗适离任时,百姓感颂其功德,专门在邵伯为其建了生祠,并请大文学家秦观写了《罗君生祠记》。罗公墓碑局部罗公墓碑局部陵、湖之胜,难经沧桑之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石湖最终还是逐渐淤塞,被分割成湖荡、沼泽与湿地,被百姓叫做“小湖”、“西湖”、“张家荡”、“焦家荡”、“花家荡”等,直至消失、湮灭,成为陆地。曾经发生在大石湖畔的那些名人贤臣的故事,仍然在时间长河中流淌。(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15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春节舞龙灯江都岁时习俗
- 下一篇文章: 刚刚江都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江中非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