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应瑞(生卒年月不详,字荔亭,丹徒人,居京口,清雍乾年间江都芒稻闸闸官)虽是一名闸官,但家富藏书,琴尊罗列,几砚精良,且为人风流儒雅,工诗善画,与扬州八怪中的高翔、汪士慎、高凤翰等人友善。著有《荔亭诗草》、《见山楼集》等。祝应瑞有一方名印,这是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山东胶州人氏,久寓扬州。能诗,工书法、篆刻,喜画山水、花卉,不拘成法,亦好藏砚。著有《砚史》、《南阜山人全集》)专为其治的“雪鸿亭长”印。这方印既见证了他们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也记录了祝应瑞任芒稻闸官时济世爱民的政绩。祝应瑞任芒稻闸官时,是时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下属。高凤翰与卢见曾友善,曾由卢推荐至泰州巡盐分司任职。因有这层同道关系,祝高两人得以相识,并常参加卢见曾举办的诗文唱和活动。高曾有一首《为祝应瑞同学戏题》的诗,以“同学”相称,且可“戏题”,可见他们关系已非一般。尤其是祝应瑞在闸官任上尽职尽责,深深感动了高凤翰,高便为其治了一方印,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这是一方“雪鸿亭长”楷书白文印。汉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是最基层的小官。“雪鸿”取苏东坡《和字由渑池怀旧》诗中“应似飞鸿踏雪泥”之意,“雪鸿亭长”即言闸官虽负重责,亦有政声,然不为人重视,很快就会被遗忘。抱有这种不平的感慨,高氏治了这方印,是希望好友能名留青史。这方印的印顶,为篆书“云鸟纪官之遗”6字。“云鸟纪官”取自《周礼》“上古云鸟纪官”。上古时期,黄帝是以“云”、“鸟”来命名官位的,直到颛顼时才开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质来命名官职。“云鸟纪官之遗”乃意指官职虽卑微,但也是远古时代就传下来的遗珍,这是高凤翰在为好友点赞也。印的边款一、二为行书:“荔亭兄以贤宰,署四巡篆,冬寒衔命,所至哀鸿,补救有方,皆获安堵。奔波之余,商及印事,为镌此四字以慨之,弟翰书之。”印的边款三是隶书“乾隆丙辰冬十二月制”9字,言明治印时间在乾隆元年()十二月。印的边款四为草书“白龙川长藏印”6字。高凤翰后来在他的《印萃》中自注:“荔亭治闸芒稻河,余为更以今名,颂之。”“白龙川”乃芒稻河之别称,称其为“白龙川长”,表达了治印人对这位闸官的尊重与称颂。看来,如今“河(川)长”这一称呼,古即有之。高凤翰这方“雪鸿亭长”印之所以成为高氏所制传世之印,在于它的艺术性与创新性。自隋唐以来,只在官印四周刻有制印的年月、编号与释文,明以后才开始出现在印侧或上端刻有年、月、名款的所谓边款,即使到了“扬州八怪”时,印章的边款还没有能引起印人与藏家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形成时尚和风格。高凤翰将此印的边款融入真、行、草、隶、篆五种字体,可谓是开边款艺术之先河,乃千古一奇。祝应瑞作为芒稻闸官,原本名不见经传,至于他的政绩就更难寻觅了。但是,这方印却披露了些许信息。印的边款一、二是说祝任闸官已4年,贤能有政声。这一年由于洪涝灾害,直至寒冬仍是哀鸿遍野。他临难领命,餐风宿雨,奔波操劳,由于措施得力,补救有方,使冲坏的堤防、闸口得到修堵,百姓得到安置。祝应瑞的济世爱民精神使高凤翰深为感动,所以治了这方印赠之。关于乾隆元年()这次灾害的情况,印章语焉不详。但是,在清帝实录中还是有一些记载。雍正十年()五月份一则实录称:“工部议覆。江南河道总督嵇曾筠疏言:扬州府属芒稻河闸工程,向系动支商捐款修筑,是以归盐政管理,而令商人与修。查商人素非熟谙,未免草率,嗣后请归河官管辖,并添闸官,以司启闭。”乾隆元年()十月份一则实录称:“今岁江南夏秋之间,天雨连绵,维扬一带各州低洼田地,有被水淹漫者,朕恐民穷失所,已谕令督抚等加意赈恤,俾获安居……若于今冬明春,次第兴工,即令雇募民夫及时挑浚……寓赈于工,穷黎更得藉以养赡,于地方民生大有裨益。”看来,由“素非熟谙”的商人负责修建芒稻闸“未免草率”,在乾隆元年的洪涝灾害中,很可能酿成了堤溃闸破的后果。祝应瑞“冬寒衔命”,奔波于代赈的修筑堤闸的工程中,使得“补救有方”,“皆获安堵”,从而为民所称颂。另外,从祝应瑞的上司、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一首诗中,亦可想见祝应瑞的政声。祝应瑞任芒稻闸官期间,一直未能得到重用。当祝离开后,卢见曾才发现放走了这么一位有才干的大能人,十分懊悔当初怠慢了他。后来卢见曾有一次到镇江时,亲自到祝府拜访。席间,祝应瑞拿出自己画的一幅《老渔图》请卢观赏。卢见曾看到画后,很是高兴,当场在画上题诗道:“披图重认旧同官,白眼名流谢过难。烟月一竿纶在手,而今真作老渔看。”堂堂的两淮盐运使,称其下属为“旧同官”,公开为自己过去“白眼名流”而悔恨,并借助诗文的雅趣,向昔日的下属“谢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祝应瑞在芒稻闸为官时的不俗表现。(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1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