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曾名“白沙”。但是,由于府志,县志均未有载,故对此说存有争议。现在,筆者将近年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罗列出来,以证此说。四,维扬江都戴氏居白沙镇之左的戴家桥。在大桥镇东乡,波斯庄与昌勲村之间,除了有个施家桥的村子外,还有个叫戴家桥的村子。这戴家桥,就基本清一色的居住着祖籍安徽休宁,移居吴邑后迁来的戴姓一族。据《维扬江都戴氏重修族谱年表卷之一》载:“始祖,第廿世,盛昌公,字,立阳”,“公,祖盈之公之后。世居安徽休宁。因燕兵南扰,避乱北迁。适见维扬之东,白沙镇之左,山青水环,土沃风淳,故携家室遂居焉。名其地曰戴家桥”,“生于至顺二年()辛未三月廿三日午时,殁于洪武十九年()丙寅四月十七日巳时”。稍为细心一点的读者,看了上述年表,应该会产生一丝疑问:那就是戴氏廿世盛昌公殁于明洪武十九年(),而迁白沙镇之左戴家桥,为燕兵南扰之时。按,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是在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这怎么可能是在盛昌公时北迁的呢?其实,正是这小小的容易被人疏忽细节,反映出了维扬江都戴氏家族崇尚孝道的家风!事实的真相应该是戴氏廿一世祖俨公迁来维扬之东,白沙镇之左的戴家桥的。但俨公要尊自己的父辈盛昌公为戴氏江都支派的始祖,并进而建谱,修谱,这才故意这样安排记载的。其实,事实正是这样。据雍正元年()《戴氏源流族谱序》载:“五世孙顺昌公迁居安徽,移居维扬吴邑。又传九世,有俨公,有俨公,手不失(释)卷,一目数行,事亲尽孝,教子有方。因大明建文三年()燕兵扰攘,避难北迁。适见维扬之东,白沙镇之左,前有圌峰属(瞩)目,后有曲水盘旋,故携家室,遂居焉”。而据《维扬江都戴氏重修族谱年表卷之一》载:“第二十一世,盛昌子,俨公,字凤網”,“生于至正十四年()甲午九月十四日戌时,卒于永乐八年()庚寅二月十六日申时”。从上述记载中可知:维扬江都戴氏在明建文三年()由廿一世祖俨公迁来维扬之东,白沙镇之左的戴家桥的。而这白沙镇,即大桥镇是也!(朱毓麒戴启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