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作:蟒导河官衙即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有关江都的画作《蟒导河官衙即事》。这是“扬州八怪”中唯一的扬州本土画家高翔的作品,也是展示清初仙女庙自然风貌的珍贵画卷。蟒导河,即今芒稻河。当时,它是淮河、黄河、高宝湖、邵伯湖的入江要津。蟒导闸,则是调节里下河水位的重要闸口,一直被清代视为“归江第一尾闾”。因此,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嵇曾筠奏请将蟒导闸改为官辖。清雍正十年()便特设芒稻河闸官一名,闸夫22名,专司二闸(三闸、七闸)水务,以保证及时开闭。闸官虽小,但既是官属,就得设立官衙。祝应瑞是乾隆年间蟒导河闸的一名闸官,字荔亭,丹徒人,居京口(今镇江),著有《见山楼诗草》、《见山楼集》等。祝应瑞虽是一名小小的闸官,但他工诗善画,风流儒雅,乾隆五年()三月初三,曾应邀参加扬州虹桥的修禊活动,与扬州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常有诗文唱和。高翔书画作品乾隆七年()冬,祝应瑞的夫人在官衙寓所内病逝。得知这一消息后,高翔与汪士慎(“扬州八怪”之一,徽州人)便乘船从水路来到蟒导河官衙参加吊唁活动。回扬后,高翔就将在江都所见蟒导河官衙风光绘成画轴,并用八分书题写了“蟒导河官衙即事”。画中,只见蟒导河闸的流水奔腾湍急,河面上停泊着不少船只。闸北,运河里风帆片片,长堤上疏柳萧萧,天空中寒鸦点点;闸南,东边是土山巍峨,牌坊高耸,西边是官衙威严,院内有两株高大的古树,旗亭下行人来往。整个画面显示出官衙的形象与气派,展示了闸内闸外、水上岸边的风情。(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高翔在画上有题诗二首:“西风晓发片帆轻,入望烟波送水程。今日官衙太岑寂,可怜潘令最多情。”“白龙川上停孤棹,仙女祠前认断碑。衰柳一行鸦数点,茱萸湾上夕阳时。”汪士慎也在画上题诗二首:“聒耳惊湍蟒导河,河边古庙祀仙娥。离城卅里忽来到,有慰闲官赋挽歌。”“茱萸湾里寒潮长,扬子江头落日斜。白鸟烟沙归画轴,萧萧篱屋是官衙。”两位好友在题诗中,不仅描绘了蟒导河及其官衙周围的风光,而且抒发了他们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因这次友人来官衙是“赋挽歌”的,无论从时机上,还是从心情上,他们都未能尽兴。祝应瑞感到有些对不住友人,于是,就再邀高翔等来江都,作樊川之游。扬州八怪樊川,位于江都的东北部,古老的淤溪河(今盐邵河)、山阳河、斜丰港在这里交汇,形成一个天然的“川”字,而在淤溪河边又有个樊氏聚居的小舍子叫樊家垛,故名。这里水道纵横,船只如梭,商号林立,人潮如流,一派繁荣景象。一到樊川,高翔便被这里的景色与环境所吸引,受其感染,他欣然作画。此画借鉴了倪云林的三段式构图技巧,以简洁秀润的笔墨绘出了远山近树,浩渺烟波。尤其是水榭,茅草盖顶,错落有致,前窗后棂,四周曲廊。水榭内,还隐约可见一个静心读书人的身影。此画于萧疏简远的意境中,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在画的上方,以篆书题有“樊川水榭寄以情”的字样,后有行书题跋“吾友马涉江句也。与余画意有合焉”,钤“犀堂”印一方。此画现藏上海博物馆,是高翔的代表作之一。(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从这幅画中,作者所“寄以情”的,除了是邀他来这秀丽雅静的场所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的祝应瑞以外,应该还有水榭里的那位读书人。高翔或许曾在水榭里与之谈诗论画,甚为欢洽,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所以才题款“寄以情”的。图作:樊川水榭寄以情高翔(—),字风岗,号西塘,别号山林外臣。他出身书香门第,且才华横溢。但是,他早早看破仕途之梦,而终身布衣、安贫乐道地以书画为生。他的画笔墨简静,洁雅绝俗,虽与世人情趣迥异,但又不乏生活气息。《樊川水榭寄以情》不仅在绘画风格上与以往画作一脉相承,在其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上,也和他的为人一脉相承。正是由于他以真情实感在江都绘了两幅画,也才为江都留下了两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