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异地就医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00829/8162261.html

晚清时,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开始了我国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战争失败后,迫使清廷不得不痛定思痛,实行新政,并把废科举,兴学堂作为实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别于年9月14日颁布了《兴学诏书》,年1月13日颁布了《癸卯学制》,要求各地多设“蒙学堂”。

在这种情况下,扬州东乡大桥镇,嘶马镇上的乡坤与有识之士也闻风而动,积极行动起来,率先办起了三所新式学堂。

一是光绪卅二年()5月,由镇绅徐循卿创办的私立循序小学堂。

大桥镇徐氏家族经过百年积累,在嘉庆末年起开设了徐万和蔴店,福茂南货店和厚祥钱庄,“家计遂蒸蒸日上”,便积极投身到施赈救灾,筑堤护田,收养弃婴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去,以巩固和提高家族的地位与声望。早在道光十八年()他们就在徐氏宗祠内办起了义学,解决徐氏家族中7岁-13岁贫困子弟的读书识字问题。入学后,免费发放书籍及笔墨纸砚,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另有月费几十文补助。徐氏义学共有学子三,四十人,只是所学科目只有单一的古文而已。

清廷诏书下达后,徐氏家族族长徐循卿便在大桥镇东街头的龙华寺内率先创办起了私立循序小学堂,设高等一级,初等一级二个班。办学经费则由徐氏油蔴店按月支付50元大洋。堂长由徐萌和担任,并聘请程和荫,张诚朴,李未庭等人为教师。

徐循卿的四子徐乃佐(?-),大桥镇商会会长。民国期间的省议员。他继承了家族热心公共事业的重教传统,接手父亲的善事后,也把循序小学堂办得红红火火。一次,为了扩大校舍,他曾雇人与学校师生一起把龙华寺里的泥菩萨抬走,迁到镇南的慈云庵里。后因引起百姓的反对,才不得不又归回原处。但从中亦可看到他为办好学校的积报态度。

一是光绪卅三年()7月由镇董莫子奇创设的大桥公学-竞化两等小学堂。

作为大桥镇镇董的莫子奇,牵头镇上的有识之士袁锡山,袁泽山,孙香谷等人,选定大桥镇中大街的朱氏家庵-三圣庵作为校址,又出面商定由厘局出资为主,法源寺资助为辅,解决了办学经费问题,创办了大桥镇公学-竞化两等小学堂。

竞化两等小学堂聘请了致仕在家的原常州府教谕袁济川为堂长,设立高等一级,初等二级共三个班,开设了国文,算术,图画,体操等四门课程,招收学生近百人,

一是光绪三十四年()7月由嘶马镇王姓镇董筹设的嘶马镇公学-作新两等小学堂。

大桥镇创设新式小学堂的消息很快传到嘶马,王姓镇董也不甘落后,他与同仁商量,选择在嘶马梓潼庙内办起了嘶马镇的公学,作新两等小学堂,设高等三个班,初等二个班,共五个班级,并聘请光绪廿九年举人王季可为堂长,并兼任教员。

大桥镇,嘶马镇这三所新式学堂,联诀开创了扬州东乡兴办新学之风!(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