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记载:“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公元年,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登基,改年号为“大业”,这位皇帝的宏图大业正式拉开帷幕。

如今说起杨广,大家最清楚的还是他的谥号“隋炀帝”,后世评价他荒淫无度、弑父淫母、好大喜功。这哥们除了封皮,把《刑法》里的罪行都犯了个遍:“谋兄”、“淫母”、“弑父”、“幽弟”、“逆天”、“虐民”……这个人已经是被钉在了古代帝王的耻辱柱上了,甚至是耻辱柱的耻辱。

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罪责就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杨广给自己定的年号叫“大业”,就是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他还立志要“尚秦汉之规摹”,意思就是他要学习秦皇汉武,实现天下一统。其次,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在那个嫡长子继承制的社会下,杨广即位本身就会有很多人反对,他如果再做那些出格的事情,更不利于自己统治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为千古一帝。

而且后世指责他的多数罪责都缺乏史料考证,唐代魏征编著的《隋书》中就从未提及过杨广杀爹的罪行。要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可是充分吸取了杨广的失败教训,他和他老爹革了杨广的命,而且立志要向世人展示他与杨广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自己却逼自己的老爹退位,还在玄武门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他都没说杨广的这些坏话。正史中只有《资治通鉴》记录杨广有这些罪行,但是来源还都是一些野史。足可见后世人对杨广的污名化是别有用心的。

如果搞一个中国古代皇帝荒淫程度排行榜,那杨广根本排不上号,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享福,还大兴土木修建秦始皇陵)、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抢自己儿子的老婆)还有明朝那一批皇帝都能排在他的前面,万历皇帝躺平装死的时间比杨广在位的时间都要长。但如果比勤政的话,杨广却能排在前几位。

一、大业初起

当时杨广刚即位,他的弟弟杨谅就在山东地区(太行山以东)举兵造反。但是造反的信息却在一个月后才传递到长安。虽然造反被平息了,但这事却让杨广虎躯一震,杨广意识到长安作为都城实在是太偏僻了,连山东地区都不能有效管理,那偏远的南方地区就更难管了。而洛阳这个地方好,地处平原,又位于世界中心,真是条条大路通洛阳。于是在平定叛乱后他便下令迁都洛阳。之后的唐朝也承袭了杨广的这一举措,建立东都和西都,武则天在位时就长期居住在洛阳。

杨广的第二件事就是开凿隋唐大运河。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两三百年的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南方人认为北方人被胡人统治了那么多年,都变成了蛮夷,瞧不起北方人;而北方人认为南方人是陈朝降民,也瞧不起对方。杨广要加强南北方的沟通,能快速调配人员和物资,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于是,北起今天北京,经洛阳,南至杭州的隋唐大运河就是不二之选。

与此同时,杨广还亲率部队越过祁连山,将今天的青海地区纳入了中国版图,这是前人都未能做到的。同时,杨广再次打通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交流再次活跃了起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天下一统,杨广真算得上是一位马背上的皇帝。杨广当皇帝一共才十四年,而这其中的八年里,他都是在外度过的。他要不然是到地方视察、到前线指挥,要不然就是在去这些地方的路上。

二、大业功高

大业五年,大运河的工程接近尾声。这个动用全国上百万百姓的工程,甚至妇女都被征调去挖运河,如此的劳民伤财,加之其他的一系列大兴土木的工程,非但没有让隋朝江河日下,反而是一番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杨广在位前期,多次减税降费惠民生,可是政府财政收入却是不降反增。这得益于积极的惠民政策促进了人口的高速增长。在杨广开始征讨高句丽之前,隋朝登记造册的普通家庭已经接近九百万户,而全国的人口也在朝着五千万人口的大关迈去。而反观号称中国第一盛世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而李世民在位十七年后,朝廷统计的人口户数也不到三百万,人口还不到两千万,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隋唐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土地荒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唐对基层的治理能力水平不如隋。如果百姓承受不了国家苛捐杂税,就会去投靠当地的世家大族,成为世家大族的属民,这样他们就不算在国家统计的人口中,也不用给国家交税,而他们的土地也成为了世家大族的土地,不用再交地税。世家大族用这种方式不断进行土地兼并,成为地方豪强,造成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的乱象。如果杨广要是知道自己比后继者还强,肯定要说句“针不戳”。

隋朝能有杨广这样的皇帝,应该算是天降猛男,捡到宝了。可为何杨广如此勤政,而隋朝却在杨广的手下灭亡了呢?

三,大业陨落

杨广一生最大的败笔,应该就是三征高句丽了。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大地上就一直是群雄割据、战乱不断的境况。偏居一隅的辽东半岛看你们都乱成这样了,跟你们混的下场只会是,有你们一口汤喝,就有我一个碗洗,所以我还是搞民族自治吧。辽东原来可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杨广看来,收复辽东,将是自己大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原大乱后,中国东北的微小政权高句丽便趁机肆意兼并辽东土地,专挑软柿子捏,很快便成为了一方霸主。高句丽不同于北方那些游牧民族,它是一个仿照秦汉体制建立的国家,它对内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拥有自己的官僚行政班子,并且能够组织动员起一批庞大的中央军。高句丽地盘不大,但是野心很大。早在隋文帝时期,高句丽经常鼓捣北方的游牧民族一起侵扰隋朝,以致之后的唐朝皇帝们也要消灭高句丽,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高句丽的小动作不断,让杨广不胜其扰。之前不搭理你是因为我们要打扫好屋子再请客人,结果你非要不请自来,那我就要以礼相送了。杨广心里清楚连年的大兴土木已经让百姓筋疲力竭了。他曾对大臣们许诺,征服高句丽之后,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让老百姓好好歇歇了。

大家都想着再苦一段时间就能过舒服日子了,毕竟隋朝对于高句丽来说算是降维打击了。可是谁都没想到,征服高句丽的第一仗居然打输了。

对高第一战时,隋朝上下都觉得这不过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打败的敌人。我大隋将士,南灭陈朝、北击胡虏、西征青海,你高句丽算个什么东西。这样的心态导致了先头部队的将领犯了左倾冒进错误,出征的隋军将士几乎全军覆没。

心不甘的杨广在一年后便组织了第二次东征,就在高句丽的国君已经被逼到跳大海的时候,隋朝自己却开始窝里斗了,一部分贵族开始造反。杨广只能一边骂“天不助我”,一边后撤。叛乱虽被解决,但杨广又一次失去了收复辽东的机会。

冷兵器时代,打仗就是拼人力,谁的人先死光了,谁就输了。而远征,不仅前线需要人力,后勤保障更离不开人力。战争是货真价实的绞肉机,隋朝为了攻打高句丽所动用的人力,超过了它之前搞各项土木工程的总和。

在这样的消耗战下,实力较弱的高句丽自然是先撑不住了。在杨广第三次征讨辽东时,高句丽表示:你了不起,你清高,你大业已成,我俯首称臣行了吧。

隋朝虽然赢了面子(其实高句丽也不是真的投降,杨广之后召开统一全国的表彰大会,叫高句丽的人来参加,人家也不理他),但国家却被拖垮了。老百姓振臂一呼:“天下苦隋久矣”,纷纷揭竿而起了。门阀氏族们一看这情况,DNA都动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三马共食一槽”的故事依然记忆犹新,纷纷起兵造反。杨广之后在江都被叛军所杀。结束中国近三百年分裂,实现统一的隋朝,短短三十七年便灭亡了。

四、大业身后

有件不得不提的小事,叛军杀死了杨广后,发现了一个棘手问题,该把这哥们儿埋哪儿呢?以前的皇帝比如秦始皇、刘邦这些人,登机后就开始修陵墓,有的人修到死都还没修好。而他们发现杨广一辈子到处搞土木工程,到头来连自己的墓地都没修,好家伙,这可咋办呢?最后他们只好先把杨广埋在江南离宫的一个院子里,直到李渊建立唐朝后,才又给挖出来,挪了个窝。

这样一个功过参半的君主,为什么后世要污名化他呢?杨广在位期间,无节制浪费国家资源,喜欢铺张浪费,搞一些形式主义,甚至在攻打高句丽时候,他还专门把隋朝的藩属国的国君都叫来,组成了一个观摩团,去参观打仗。

他的这些行为都与中国传统的儒家节俭、贫穷精神背道而驰,人应该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应该被欲望所吞噬。南宋时期这样的思想更是登峰造极,发展成了程朱理学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你饿了要吃饭那是天理,但是你非要吃肉就是不要脸。后世地理学家得找个反面模范代表给大家一个教训,发现杨广这个案例实在是生动活泼,劳民伤财、铺张浪费、自以为是,于是再添油加醋一些,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隋炀帝。

杨广为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定的谥号为“炀”,取自《周书》:“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杨广怎么也不会想到,革了自己命的李渊会把这个字也送给他。

李渊之后将杨广改葬到扬州雷塘。在他的墓前,就是他号召修建的大运河。这位一生为“大业”奔波的皇帝,如今可以躺在大运河前,静静欣赏自己的“大业”了。

编辑:小xin日子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