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墩骑行记(江都小纪)李志杰竹墩古老,向往久矣。据花善祥先生的文章《竹墩杂谈》介绍:“由于庄东头有一个高约十多丈的大土墩,墩上长满了翠竹,所以人称竹墩。”又言:“竹墩古镇,从传说到遗址发现,说明它不仅存在过,而且有过辉煌历史。南宋时期金兀术屯兵竹墩镇,它在两军交战厮杀期间被摧毁。在战后重建的竹墩分为前竹墩与后竹墩,但竹墩已元气大伤。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变,竹墩集镇的主要街市转移到小纪,竹墩基本上已变成农村。”从小纪镇的历史沿革可知,年以来,竹墩乡、宗村镇、华阳乡、富民乡、高徐镇、吴堡镇等与小纪镇合并。尽管现在的竹墩是小纪镇的一个村,途径竹墩、蒲塘等地,还能从一些桥闸或供销社、农贸市场处见到“竹墩乡”的文字。竹墩厚重的历史痕迹,依然镌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骑行小纪多次,其实只要从集镇向西多蹬几下便到竹墩,不经意中,一次次擦肩而过。今夏专程骑行竹墩,借此为骑行江都乡镇的版图增添新的标注。从小纪集镇向西,经纪西村,经广袤的农田,经一座桥,桥陈旧,刻有竹墩乡地名,颇模糊,大概建于年。过桥向北又是一座桥,站在桥上向东遥望,河水并不干净,两岸的杨柳和凉亭,河中的蒲草和水泥船,在寂静之中更显寂静。过桥向北,便是竹墩街,并不古老,但已脱下繁华的妆容,就像一位曾经年轻气盛的男子,风风火火了大半辈子,内心已变得从容,变得不修边幅。这样的一条街,两边以两层楼房为主,街边鲜见令人眼睛一亮的门面。显然这不是我想象中竹墩街,还是希望见见竹墩老街的模样。竹墩有老街的遗迹吗?带着疑问,我一直向北边骑边望,到底没见到青砖小瓦花格窗的古韵古味。一直骑到北头的一座桥,问一位老者,老者说,竹墩就这一条南北街,没有老街遗迹,你已经骑到农村了,南边才是竹墩街上。重新向南骑,在另一座桥的南边问两位老者,竹墩有没有老一点的建筑,比如说解放之前的。老者们说,没有吧。其中一位指着桥东的位置说,那里倒是过去油坊的地方。另一位指着街东一排门面房说,那里是从前的竹墩供销社,再向南是竹墩农贸市场。竹墩的街面是灰黑的柏油路,路面上有一格格的白色标记,用不着说,那是庙会摆摊摊位的标记。从前竹墩的庙会一定很热闹吧,现在呢?冷冷清清的街上有一位大婶在不紧不慢地剥蚕豆,是准备与咸菜一起烧呢,还是煮一锅的酸菜粥?时光啊,就在大婶的手中静静地流淌。一户人家门口挂着一只鸟笼,两只漂亮的小鸟蹦蹦跳跳,婉转的鸣叫在街上回荡,寂静的竹墩街更显寂静。向南过了农贸市场的西门,左转是一条大一点的街巷,巷内有一家自行车修理铺,从车铺里传来悠扬的扬剧演唱声,有人在听收音机。向东在一个丁字路口遇到一位老者,向老者打听“竹墩”的位置。老者姓花,年逾八旬,精神矍铄。花老先生说,他从小就在竹墩长大,竹墩的南北街是在原街基础上重建的,这边是东西街。花老先生又说,“竹墩”在东边靠近小纪的地方,现在应该是看不到的,可惜的不仅是竹墩的渐渐消失,东边人家的地方,过去是一座尼姑庵,再向东是东明寺,我们小时候就叫做寺,而不是庙。向东果然见到东明寺,寺庙不大,路西是两进带一个院落,路东还有几间房屋,显然是重新建造的寺庙。过了东桥桥,又骑到墩头桥。想起花善祥先生在《竹墩杂谈》中提到当时的大土墩在竹墩公社南桥大队墩头生产队的地段上。向东遥望,是大片的农田,翻滚金黄的麦浪,兴许古老的“竹墩”就静静地躺在某片麦浪之下,做着甜美的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1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