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二妙之史申义是大桥镇人吗辨误之
在清初扬州诗坛上,有两位著名诗人:顾图河与史申义,并称为“维扬二妙”。 顾图河(-)字书宣。康熙三十三年()榜眼,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编修总裁官,官至湖广提督学政。江都大桥镇人。 史申义(-)字焦饮,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云南乡试主考官,官至礼部给事中。寄籍江都。 在史申义的词条中,有“与同里顾图河同有诗名,称‘维扬二妙’”的介绍。因此,有文章就认为史申义也是大桥镇人。因为,古时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之说,同里者,同为邻里也。比如,年1月12日扬州晚报“大家说”栏目之“文人并称”一文中就写道:“同时期江都大桥镇人史申义,顾图河均年少成名。”在大桥,甚至有人传:昌松六家庄史氏族谱上就有史申义的记载。似乎,史申义的的确确就是清时大桥籍人士了! 其实,“同里”,除了“邻里”的含意外,还有“故乡”的意思。如“辞官归里”,“因病回里”,这里的“里”,都是“故乡”的意思,概念要比“邻里”大得多了去了! 查阅《江都县志》,也都说史申义为江都人,并无进一步阐述。不过,在《两淮盐法志》中,却有了新的发现。因史家系盐商出身。 据同治《两淮盐法志》载:“史翰,字膺若,山西人。乡贤史在策长子。以商籍补诸生,教三弟衡、铨、顺皆成立。著有《雨窗闷余钞》八卷。 衡,字玉齐,童子时即为推官王士正(祯)所赏,以诸生七举不第,赍志以终。著有《雁峰诗草》,《寒香堂文集》,翰无子,以衡次子申义为嗣。 申义,字焦饮。早以《甓社珠光赋》得名。与江都顾图河同出主事汪懋麟之门,登康熙二十六年〈应二十七年)进士……后官礼科给事中。著有《芜城集》,《过江初、二集》,《使滇》,《才治楼》诸集。” 由此可知,史申义祖籍山西。 又据山西《太平县志》载:史家係山西太平县南贾西尉村人。史家从史在策开始业盐扬州,定居江都。由商而儒,重现教育。史在策去世后,长子史翰教导三个弟弟成人,次子史衡七次参加乡试不中。到了第三代,史衡的两个儿子史申义,史庆义先后成为进士。 同时,记载了“史庆义,由进士仕吏部员外郎,寄籍江南甘泉县”。 而《两淮盐法志》又载:“史庆义,史申义之兄,官吏部员外郎,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榜”。 这就进一步证实:史申义兄是史庆义,寄籍甘泉县。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史志记载中出现两弟兄寄籍不同的状况呢? 查甘泉县与江都县原统属江都县。清雍正九年因江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包括今扬州城区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故州府向朝廷奏请将江都分为二县。 分析后的江都县领原江都县东南部分(今广陵区东南一部分,邗江区南一部分,江都区全部) 分析后的甘泉县领原江都县西北部分,广陵区西北部分,邗江区西北部分) 扬州城区也分割而治。以广陵路,甘泉路为界,南属江都,北属甘泉。以汶河路为界,西属江都,东属甘泉。 由此可见,史申义与史庆义由于考中进士的时间相差近二十年,载入史册时间不同,这就出现了史申义寄籍江都,史庆义寄籍甘泉的不同记载。其实,他们的寄籍地应该是先属江都管辖,后属甘泉管辖了。 这样一来,事实就清楚了:史申义,史庆义祖籍山西太平县,因父祖来扬业盐,而寄籍甘泉地界,并先后成为进士。显然,史申义与顾图河之“同里”,是籍贯同为江都。后江都分析,顾图河籍江都大桥镇,而史申义则另属甘泉!史申义绝不是清时大桥镇人士!(朱毓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15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虚假陈述绝对化用语发送短信广告这些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