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刘邦和朱元璋喜欢杀功臣,人家李渊也干
刘文静,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因战死沙场,而被朝廷追授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父亲死后,刘文静袭了父亲的职,为晋阳令。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暴政,天下大乱,全国烽烟四起,时为晋阳令的刘文静因为瓦岗造反之事所牵连被捕入狱,他和李密是姻亲。刘文静有济世之才,对时局颇有一番见地。他通过好友晋阳宫监裴寂的引荐,他结识了唐国公的二公子李世民。两人有相见恨晚之感,顿时便成忘年之交,当时,世民还是个愣头青。刘文静曾对裴寂说:“世民有经天纬地之才,将来前途无量。”但裴寂不以为然,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裴寂的确不如刘文静。得知刘文静入狱后,李世民亲自来狱中看望他,两人就时局进行一番促膝长谈。李世民看着刘文静叹息道:“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我们不知如何是好?”刘文静说道:“天下大乱,只有像刘邦、刘秀那样的英雄才能平息战乱,救百姓于水火,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当今皇上远在江都,东都洛阳又被李密围困,群雄四起。倘若有一位英雄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必将听从他的号令。只要努力经营,取代杨广暴君,夺取天下也并非难事。李世民点头称是,刘文静接着说:“在下在晋阳经营多年,据我所知,晋阳英雄豪杰不计其数,倘若有人统兵起事,加上唐公手下的数万大军,以唐国公威望号令天下,便可直捣长安,成就大业。”听了刘文静的一番真知灼见,李世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更加坚定了反隋的信念。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的策反下,李渊被迫起兵,因为他和杨广是亲戚,杨广的母后狐独氏和李渊的母亲是亲姐妹,他内心一直犹豫不决,大唐的战车徐徐开动,终于拉开了统一全国的帷幕。李渊称帝后,对开国功臣裴寂和刘文静许多赏赐,并且委以重任,但厚此薄彼。但李渊对裴寂推心置腹,视为知已,甚至公开称赞裴寂,说:“没有裴寂,就没有我李渊今天。”可能刘文静不如裴寂善于钻营,溜须拍马。这样的差距让自视甚高的刘文静倍感失落。面对这种际遇,刘文静渐渐不满和牢骚,他认为自己的才干和对李唐的功劳,远在裴寂之上,而受到的待遇却远远的不如裴寂。有一次,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喝酒,因为内心烦闷,刘文静喝得酩酊大醉,拔出一把剑来向房柱猛砍,并大声叫道:“必当斩裴寂之首。”过了几天后,因为家里闹鬼,刘文静请来巫师在家里披头散发,装神弄鬼。这一切都被他的一个小妾看在眼里,由于得不到刘文静的宠爱,小妾心生怨恨,便怂恿自己哥哥告发刘文静。看来家和万事兴还是挺有道理的。果然,刘文静以“谋反”罪被捕入狱,李渊却让裴寂和中书令萧瑀主审此案,这显然是要置刘文静于死地。当时的宰相李纲和萧瑀等人认为刘文静只是酒后失言,以“谋反罪”以论处缺发证据。李世民也认为:“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乃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但裴寂对李渊说:“刘文静才能出众,有异于常人。他自视甚高,阴险狠毒,并且口出狂言,已经露出了将要谋反的迹象。今四海未平,危机四伏,如不将他及时除去,恐日后后患无穷。”李渊在裴寂的挑唆下,虽对刘文静渐起杀意,还不能下最后的决断,但世民都替他讲情,说明刘文静已投入世民的阵营。眼下,世民帐下猛将如云,特别是尉迟恭与程知节有万夫不挡之勇,巳成尾大不掉之势,对东宫太子李建成形成碾压。如果不除掉刘文静,后果将不堪设想。世民公然为刘文静辩解,正好暴露了他对自己功勋卓著却得不到太子之位的不满。处死刘文静,说不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武德二年八月,李渊下令以谋反罪处死刘文静和他弟弟刘文起。临刑前,刘文静凄然叹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刘文静谋反案给李世民当头捧喝,绝顶聪明的李世民已然知道,父皇已经对他产生猜忌,对于父皇的亮剑,李世民心知肚明。李渊父子此时心生隔阂,已渐行渐远,为后来的“玄武门兵变”埋下伏笔。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14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磅扬州将添7座过江通道乐居网
- 下一篇文章: 郭村邠州城外一村庄扬州江都郭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