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大型古典舞剧《丝路花雨》横空问世。它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作为素材,以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给中外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人们忍不住发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的惊叹。

该剧将盛唐作为历史背景。不过,结尾那场有二十七国参加的盛大交易会,素材却是来自唐代之前的隋朝。当时在位的君主为隋炀帝杨广,实际操办此事的人名叫裴矩。

然而,跟《丝》剧赢得广泛赞誉不同,裴矩在历史上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人物,甚至被斥为奸佞。本文以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为切入点,围绕他的所谓“佞”与“忠”,来做一些介绍和分析。

□历史评价,前高后低

作为跨越两个朝代、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隋书》、《北史》和新、旧《唐书》均为裴矩立传。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在隋《纪》和唐《纪》中也多处记载了他的事迹。在此,将诸史有关裴矩评价的结论性文字辑录如下。

古典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隋书》: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然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也。(卷67《裴矩传》)●《北史》:(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之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然与时消息,承望风旨,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矣。(卷38《裴矩传》)●《旧唐书》:裴矩方略宽简。(卷63《裴矩传》)●《新唐书》:……裴矩,其奸足以亡隋,其知反以佐唐,何哉?惟奸人多才能,与时而成败也。妖禽孽狐,当昼则伏自如,得夜乃为之祥。(卷《裴矩传》)●《资治通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卷“臣光曰”)

裴矩画像

从以上诸史的评价可以看出,成书于唐太宗时期的《隋书》,对裴矩的评价较高:它尽管在体例上将裴矩跟隋炀帝的“佞臣”虞世基、裴蕴合传,指出其存在“承望风旨,与时消息”的问题,并且对隋炀帝时期出现“关右骚然”的局面负有责任,但对其学术与才干、勤勉与廉洁,也给出了“求诸古人,殆未之有”和“美矣”的评价。这个评价可不低。可以这么说,《隋书》中的裴矩属于一个犯有错误的正面人物。成书于唐高宗时期的《北史》,评价跟《隋书》基本一致,但将褒奖意味很浓的“美矣”二字减省。传递出一个信息,说明早在唐代对裴矩的评价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成书于五代后晋的《旧唐书》,对裴矩的评价只有“方略宽简”四个字。“方略”,指的是方法与谋略;史家用“宽简”二字来评价人物时,一般都取褒义。《旧唐书》这种笼统抽象的处理,可以理解为对裴矩评价的分歧在扩大。但《旧唐书》将裴矩与隋代旧臣封伦(德彝)、萧瑀、宇文士及合传,仍未将他作为“佞臣”。

变化发生在宋代,对裴矩的评价急转直下。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裴矩在隋朝被打入“奸佞”的行列,到唐朝虽然被“转正”,但完全得益于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化腐朽为神奇”,仍未摆脱反面典型的历史定位。

司马光对裴矩给了“差评”

对同一人物的评价前高后低,反差如此之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多见。“佞于隋而忠于唐”,如果借用现今的网络语言,司马光给裴矩写下的这句判词堪称“金句”。因为从此以后,裴矩就无法摆脱这种“半明半暗”的历史定位。

□关键的人和关键的事

一个人的一生中,尽管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很多,但总会有几个关键的人和几件关键的事,或利或害地对他的人生,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裴矩也不例外。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由大伯裴让之抚养成人。史载裴让之“有文俊辩,早有声誉”,只因不善结交而仕途不畅。后来尽管做到了中书侍郎,但受人诬陷被北齐文宣帝高洋赐死。裴让之对裴矩这个侄儿抱有很大期望,曾训诫他:“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官达,当资干世之务。”希望裴矩能做到世事通达,而不要步他的后尘。大伯父的这番叮咛,可以说影响了裴矩的一生。裴让之是第一个对裴矩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裴矩会赞赏《红楼梦》中的这副名联

年,北齐亡于北周,在王府做幕僚的裴矩丢掉了饭碗。不过他很快就获得了新机遇,被北周定州总管杨坚聘为记室。杨坚后来建立隋朝,裴矩便成了他的“龙潜”故旧。从此以后,裴矩的个人荣辱就跟隋王朝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年(开皇八年),隋朝发动灭陈之战。裴矩先是担任伐陈元帅、晋王杨广的记室,协助元帅长史高颎收集陈朝的图籍,接着奉命巡抚岭南。尚未出发,岭南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叛,就在杨坚认为裴矩无法成行时,他却主动请缨南下,不仅在平叛中表现出超人的胆识,而且联合高凉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江市西)冼夫人迅速将岭南局势稳定。这次岭南之行,不仅让裴矩加官进爵,而且还赢得了营边能臣的赞誉。

隋朝建立后,面临北方突厥的严重威胁。突厥崛起于北魏末期,北齐和北周时,主要依靠和亲和贡献来维系跟它的关系。隋文帝杨坚一方面对突厥的侵扰实施反击,另一方面推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取得显著成效,突厥很快分裂为东、西二部,东突厥后来内附于隋。在征战和分化突厥的过程中,裴矩都立下了大功。

隋文帝杨坚画像

对裴矩的人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是隋炀帝杨广。杨广将裴矩派往张掖,主持跟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裴矩知道杨广有志于开疆辟土,在跟西域商人打交道时,特别留意了解那里的山川形势,写出《西域图记》三卷呈献给杨广。在这部图文并茂的著述中,他分析了当时西域的形势,认为各国都愿意跟中原王朝往来,只因吐谷浑和西突厥从中阻挠,指出应遣使联合西域各国,将吐谷浑和西突厥的势力清除。

裴矩提出的经营西域的方略,得到了隋炀帝的激赏,他决定让裴矩返回张掖,主持通西域事务。此后数年,相继发生了吐谷浑被铁勒打败、隋炀帝西巡又将其驱离以及西突厥分化内迁等等一连串事件,其中都离不开裴矩的直接参与或者运作,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年(大业五年)六月,西巡的隋炀帝在挫败吐谷浑、得地数千里后抵达张掖。裴矩此前已奔赴敦煌,动员高昌王以及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者前来欢迎隋朝皇帝,又组织武威、张掖的百姓“盛饰纵观”,将迎驾的场面搞得非常壮观,令杨广十分满意。

隋炀帝杨广画像

次年正月,已升任银青光禄大夫的裴矩,跟随杨广从河西返回东都洛阳。他故伎重演,建议举行鱼龙百戏,向西域各国使臣和商贾炫耀隋朝的富庶。史载,杨广下令在皇城端门外大街,“盛陈百戏,戏场周五千步,执丝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日而罢,所费百万,自是岁以为常。”隋炀帝曾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史载裴矩是积极的支持者,并直接参加了军事行动。

最后一个对裴矩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给了这位隋朝遗老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武德九年(年)十二月,即位不久的唐太宗李世民,出于对官吏贪腐的担忧和痛恨,故意安排身边人拿着财物去“行贿”,结果有位官员收受了一匹绢。当李世民下令将此人处死时,担任民部尚书的裴矩站出来表态反对,他说:“吏受贿固然应当处死,但陛下用计让他纳贿,这是诱人犯罪,有违导德齐礼之义!”听了裴矩的谏言,李世民很高兴,下令将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召集起来,对大家说:“裴矩能据理力争,不为面从,倘若每件事都可以做到如此,何忧不治呢!”司马光正是有感于这件事,才发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感叹。

隋炀帝(左)与裴矩(影视剧照)

贞观元年(年),裴矩去世,时年八十岁。“赠绛州刺史,谥曰敬。”根据谥法,“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从李唐王朝最后给裴矩所定谥号可以看出,对他的一生基本上还是持肯定的态度。

□裴矩评价涉及的问题

历史上对裴矩的评价,缘何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呢?我们今天在评价这位历史人物时,又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来作几点粗浅的分析。

唐代的评价比较客观。裴矩的人生轨迹跨越隋、唐,因此唐人的评价很重要。《隋书》、《北史》的编纂者魏征、李延寿,跟裴矩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特别是魏征,他曾三度跟裴矩直接共事(窦建德、李建成和李世民),且在历史上以公平正直著称。他对裴矩的学识才干、廉洁勤政可谓赞不绝口,对其迎合隋炀帝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也毫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北史》是由《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汇合删节而成的,李延寿参与了《隋书》的编撰,他将《隋书》中“美矣”二字减省,显然是经过了斟酌取舍,但对《隋书》的评价他还是持赞同态度的。《隋书》和《北史》对裴矩的评价,做到了功是功、过是过,比较客观公正。

魏征雕像

宋代的评价事出有因。宋祁、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对裴矩提出了措辞严厉的批评,并将其打入“佞臣”的行列。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起落反差,应当跟宋代奉行的边疆政策和他们本人的营边理念有关。历史上北宋王朝面对北方契丹和西夏的侵扰,采用了消极被动的求和政策,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是这一政策的支持者。在他们的眼中,毕生以开疆辟土为己任的裴矩,注定是暴君杨广的帮凶,必须予以彻底否定。因此,《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在并没有新的史料作支撑的情况下,对裴矩进行了重新评价,尽管事出有因,但失之偏颇。

对隋炀帝经营西域的举动应当予以客观的评价。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备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征战无度,给当时各民族和民众带来极大的苦难,也导致强大的隋朝短命而亡。这尽管属于历史事实,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北周、北齐分据时,为结好突厥,两国每年都得送去大量的财货。突厥佗钵可汗曾自豪地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唐初,突厥频繁侵入关中,武德七年曾有人劝说唐高祖李渊放弃长安,另建新都。李渊一开始打算接受这个建议,后因秦王李世民反对才作罢。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骑兵十余万进至武功,长安戒严。李世民曾骑着马与颉利隔渭水喊话,后来二人在长安城西的渭水便桥上斩白马盟誓,突厥方才退兵。

唐太宗李世民(影视剧照)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突厥在唐初已再度强大起来,对京师长安构成了直接威胁。由此追溯至此前的隋朝,倘若不是杨坚、杨广父子采取主动出击、分化瓦解的举措,那么其北部边疆乃至关中地带的局势,也就不会比前面的北周和北齐、后面的唐朝好到哪里去。隋炀帝经营西域,跟后来兴兵辽东的性质和作用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视为两汉以来经营西域的延续与拓展。因此,作为当时主持西域事务的主要官员,裴矩应该是一位有功之臣。

对裴矩的评价应当顾及古代营边的特殊性。隋朝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耗费巨大。尽管这是古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时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但裴矩为了迎合隋炀帝,确曾大肆铺张、挥霍浪费,将此作为他的一大过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古代营边的特殊性。史载裴矩在经营西域时,并未过分依赖动用武力,而是主张“皇华遣使,弗动兵车”。他屡次通过“炫富”来吸引和感召西域诸国及其商贾,说明这一招在当时是管用的。这种故意铺张的背后,实际上藏掖着他希冀以此收买人心的算计,其花费应该比出动大军征战要少。

隋朝与突厥对峙形势图

对于古代营边的特殊性,东汉名将班超可谓深有体会。汉和帝时,他在返朝之前曾这样提醒继任者任尚:“塞外吏士原本就算不了孝顺子孙,都是犯法遣送过来的。我看你性格严急,俗话说‘水清无大鱼’,你还是应该放宽简一些,要容忍他们的小过失,把握住大原则就可以了。”任尚听后大不以为然,对人说:“我原以为班超经营西域有什么奇策呢,听了他的话,发现他其实也很‘平平’啊!”他接任没几年,不出班超所料,边疆失和,出现了反乱。

《旧唐书》称“裴矩方略宽简”,其含意跟班超所言,当为大同小异。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年七月,隋炀帝来到江都后,因“四方盗贼蜂起”,再也无法返回。期间,裴矩因如实报告各处起兵的情况,曾让隋炀帝大为不满。禁卫军将士在江都一呆就是二年,思乡心切,出现了逃散现象,引发隋炀帝担忧,他向裴矩问计。裴矩回答说:“方今车驾留此,已经二年。骁果之徒,尽无家口,人无匹合,则不能久安。臣请听兵士于此纳室。”隋炀帝听后大喜,称赞道:“公定多智,此奇计也。”下令由裴矩“为将士等娶妻”。

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图

于是,裴矩把江都境内的寡妇及未嫁女悉数召集起来,让禁军官兵挑选。又要求官兵自首,凡先前有通奸的妇女及尼姑、女冠的,现在可以婚配。这一招果然有效,禁军官兵感念裴矩的恩惠,以致后来宇文化及反叛时,他们在弑杀隋炀帝和处死虞世基、裴蕴等佞臣后,却对裴矩网开一面。从中可以看出,裴矩在长期的营边生涯里,确实积累了应对非常事变的经验。不过,对这件事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这次裴矩又以“干世之务”,并以牺牲江都境内寡妇及未嫁女子的终身大计为代价,换得了隋炀帝和关中禁军官兵的欢心。个人以为,我们今人以这种标准来要求古人,是不大合适的。

对裴矩的评价应当考虑其家庭和学术背景。前面已作介绍,大伯父裴让之是对裴矩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人。后人在评价裴矩时,一般都认为裴让之留给他的“欲求官达,当资干世之务”的警示,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据此推论裴矩在隋朝“承望风旨,与时消息”的种种表现,正是在践行裴让之传授给他的“资干世之务”,具有投机的性质。一些人甚至认为,裴矩入唐后跟李世民的那次廷争,无非是故伎重演——他只是看出这位皇帝欣赏此种风格,才为之一变。裴矩的确接受了大伯父的建议,选择投身边疆事务,以此“干世”。但必须说明,“干世”在古汉语中为一个固定名词,意谓处理世事或求为世用,与“避世”相对,并无投机取巧的含义。

盛唐疆域示意图

裴矩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还跟他的一位先祖存在关系。此人是西晋大臣裴秀(-)。裴秀不仅官至尚书令、司空,而且还是一位地理学方面的奇才。他不仅在地图的绘制上提出了“制图六体”说,而且还运用自己的这个学说,绘制出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上报朝廷,被珍藏于密府。《西域图记》有图有文,裴矩能够掌握运用地图绘制方法,应该跟裴秀学问的家传有关。

诸史及不少后世学者都认定裴矩著《西域图记》,是为了取悦隋炀帝,却极少有人将他的著述跟裴秀的地理学说关联起来。《西域图记》虽已亡佚,但《隋书》和《北史》在《裴矩传》内均保留了它的序言,成为后世了解西域的珍贵史料。例如,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对当时通西域三条路线的完整记述,这也是目前所见的有关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记载。如此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长期以来却被斥为“马屁之作”,这很难说就是公正的。

遵循大伯父的教诲,受到家传地理学的熏陶,裴矩对历史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跟为朝廷开拓疆域结合起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位于扬州邗江区的隋炀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矩在唐朝的嬗变更应是他的自觉选择。诚然,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臣民必须跟着君主的节拍“起舞”;具有生杀予夺权力的君主,对大臣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臣民们就是没有一点思辨能力的“玩偶”。裴矩入唐干得最出彩的一件事,就是劝谏唐太宗李世民不要搞“钓鱼肃贪”,但后世史家却认为这只是李世民言教身教的结果。对裴矩的评价虽有争议,但有一点却没有异议,那就是他的廉洁。史书有这样的记载:“于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唯(裴)矩守常,无赃秽之响,以是为世所称。”裴矩向李世民进谏时,已是年近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了,再“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于他的仕途已无甚意义。个人认为,这位八旬老人在进入暮年时,对自己的人生得失进行一番回顾总结,是完全有可能的。加之他在廉洁方面并无亏欠,主动善意地向李世民进言,也不必进行投机的算计。

总而言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炼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警句,意在向当时及后世的君主发出警示:他们的严格自律和以身作则,对于朝纲和政风的整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用这句话来囊括裴矩的人生轨迹,那就显得有失偏颇。而且,对于裴矩这样毕生致力于开拓古代国家疆域的历史人物,我们今天也需要从古今国家的继承关系来进行分析与评判,而不宜照搬前代史家的应时之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xw/1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