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收露,吸收水,吸收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死亡而朽腐。”“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做装饰的地面。”这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一文中的精辟论述,他深刻地描述了野草倒了又起来的是你的身,起来而不倒的是你的根。这是你使命中的力量内含。

野草在解冻的沉土中萌动着,在顽石和瓦砾中挺立着。闻不到扑鼻的艳香,见不到夺目的花朵,一簇土,一片石,组合成常青的绿洲,孕育着生命的世界,在“遭践踏”的土地上挺立着,在“遭删刈”的命运中再生着。这就是鲁迅先生引以自爱的野草。

野草语言的旋律性、节奏感,贯穿于该文的通体,使人真切的感受到时而铿锵,时而叠沓,时而激荡急促,时而舒缓沉重,似乎可以直接谱成动人心魄的鼓点,伴随着丰满多彩的旋律,即兴起舞,跳出非同凡响的舞姿。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在那天地晦暗,风雨如磐的年代,不惜“将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呼啸着“地火的运行,熔岩的喷出,连同自己的野草一起烧尽”。这就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鲁迅精神的象征。

《野草》中也有许多写真的动态形象,譬如《风筝》中那个“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的小兄弟”,“张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高兴的跳跃”。当偷作蝴蝶风筝的秘籍被破坏,“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兄长”粗暴的“扯断蝴蝶的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遍了。”那样鲜明生动,形象地将一串舞动序列连贯起来,使自然形成了场景、情节、人物关系俱全的,一个表现意志很强的舞段。

《野草》的可舞性,恰在于他那飞驰着的想象力酿出的浓浓诗情诗境。可奇异中见亲切,避镶拼而讲求流动感,重意象更重意境……而它那感情奔涌中闪烁着哲理的思维火花,更是一切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疾风吹不倒,霜刀割不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有秋菊的孤傲,没有水仙的媚态,在贫瘠的土地上,“吸收露,吸收水”,坚韧不拔地生长着,百折不挠地奋斗着。这就是鲁迅形容野草,让我们发扬至今,象征着中华民族脊梁的“硬骨头”精神。

人生自有生与死,天地自有明与暗,革命自有高潮和低潮,然而鲁迅先生没有苟生,没有茫然,没有沉沦,他用毕生的经历“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的地带去”,像一颗劲草摇立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是棵野草,花卉谱中寻不到它的名字,而他却能在大地的每寸土地上找到了它的位置。

——因为是棵野草,百花园中闻不到它的清香,而它的清香已交给了泥土。

——因为是棵野草,也许走不进千家万户的案头,而它已经交给了千山万壑,走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而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野草”,却永不枯萎,常青长在。

《野草》对于我们是飞扬着的生命旋律,他激起人们的思绪,交织着幻化的神奇,寓意着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创造了生命现象的永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xw/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