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之说,这所写的“大字”便是那“福”字。过年贴“福”字,最早是宋代钱塘(今杭州)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的记述:“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所谓“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上。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经开始。关于贴“福”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西周时期的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即姜太公)在封神时,他的老婆姬氏(另说马氏)也来讨封。姜子牙很不高兴,这姬氏生来嫌贫爱富,便把她封为“穷神”,并告诉她不得到有“福”字的人家去。封穷神这一天正是旧岁除夕,百姓们得知此事后,纷纷在自家的门窗贴上“福”字,以示驱赶“穷神”。从此,贴“福”字便成为民间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延续至今。“福”字是我国出现很早的文字之一,为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在金文中“福”字也保留了酒坛的形状以及将酒坛用于祭祀的意思。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福”字最初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福”字从字形上看:左边为“礻”,意为“神祇”(泛指神灵),而右边由“一”、“口”和“田”组成。“一”字按《说文》解释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解释为“口,人所以言食也。”“田”即指耕地、打猎。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古人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和得到神灵保佑的愿望。“福”字还有五种具体的含义,即“五福”。史籍《尚书·洪范》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康宁”为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的意思;“好德”为生性仁善且宽厚宁静;“考终命”即“善终”。俗语中“五福临门”的“五福”即源于此。过年有“迎春接福”之俗,所接之“福”即为“五福”。春节的前几天(一般在腊月二十三以后,现在一般在除夕下午),家家在大门上贴上“福”字,或将许多“福”字精描细做,组合成各种吉祥图案,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贴在门窗上,以此表达人们“迎福”、“纳福”、“祈福”、“福入家门”、“五福临门”之意。“福”字的贴法有很多讲究。首先是“福”字有“正福”、“倒福”和小个儿的“福”字之分。“正福”是斗方,一家只能贴一个,象征“福如东海”;大门上所贴的“福”字必须是“正福”,因为大门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福”字应端正大方,不能贴歪了。如果把“福”字倒贴在大门上,被视为不吉利。将“福”弄倒了,“福”怎么能“走”进家门呢?“倒福”也是斗方,要贴在门厅的正前方,这叫“福入厅堂”,一家也只能贴一个,如果多贴了,被视为“重蹈覆辙”,不吉利。小个儿的“福”字一般倒贴在家中的角落里,有“福气无处不到”的意思,如厨房、库房、茅房、牲口棚、磨坊和存放杂物的地方,也可贴在窗户、柱子、柜子、箱子、水缸等处。“福”字还有“两不贴”之说:一是祖辈(三辈之内,即曾祖、祖父、父亲)名字(含名、字、号)中有“福”字的不能贴,意为避讳,可贴“禄”字。二是当年家中有长辈过世的,不能贴“福”字,俗称“不见红”,意为守孝一年,表示对逝者的尊敬。贴“福”字有顺序,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以此类推,最后才能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按照旧俗,有一个“福”字绝不能倒着贴,这就是清代康熙皇帝御题的“福”字。这个“福”字与众不同,最直观的是字体瘦长,与其他体型富态的“福”字迥异。此“福”字右半部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其“福”字暗含“寿”字,所以民间称之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更有深意的是,康熙皇帝的一个“福”字中看似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由于其中的“田”部下面尚未封口,因此又是鸿福无边之福,民间称之为“五福之本、万福之源”。一直以来,这个“福”字为民间所青睐,特别是每至新春之际,多将其贴在家中最为显眼的地方。康熙皇帝因何题写这个“福”字?相传,玄烨的祖母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时,突染沉疴,太医束手无策。无奈之时,康熙皇帝查知上古“承帝事”中有“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请福续寿”,于是他便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他一气呵成挥笔写下一个硕大的“福”字,并送给祖母,以祈祛疴延寿。说来也巧,孝庄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果真病疴全消,15年后以75岁高龄得到善终。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故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所以,康熙这一“福”字就流传下来,尤其是家中有老人者,过年时多贴此“福”字。(王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5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