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民谣有“宜陵到砖桥,中间有座五里窑”一说。五里窑是座古砖窑,正好位于宜陵到砖桥这段老通扬运河的中点南岸——离两镇各五里,故称为“五里窑”。周边建筑、河流也以“五里”命名,向北隔河相望的徐家祠堂称“五里庙”,南邻的兴福庵称“河南五里庙”,古窑旁的兴福河称“五里河”。老通扬运河乃西汉吴王刘濞所开,有河就有了堤,有了土,便可烧制砖瓦,并有水路运输。借此地利,当地所建的第一座砖瓦窑就是五里窑。后来,老窑向东又先后建起田、乔、戴、方、于五家砖窑,从此“五里窑”不再是第一座窑的名称,而是包含六座窑的小窑村的名字了。到清末民初时,五里窑有大片套里圩田,是江都大户朱干臣和陈兴五两家的出租田。小窑村18户人家,制砖瓦,种租田,在通扬河畔书写自己的历史。有道是:五里窑一里长,六座窑一个庄,十八户来四方,种租田吃粗粮,烧砖瓦住坯房,傍运河通大江,小窑村远名扬。抗战之前,苏中地区的砖瓦生产基地格局已经形成,以五里窑为中心,周边有兴化的戴窑、泰州的溱潼、扬州的瓦窑铺等。五里窑的生意范围涵盖江都全境,窑户中的“大宅门”也比比皆是。其实,五里窑更具特色的是制陶业,烧制各种陶质器皿,如罐、盆、钵、壶、杯、碗等,甚至还有筷笼、蟋蟀盒等工艺品。据《石氏宗谱》和《玖余东志》记载,五里窑的制陶业乃清道光年间由石、曹、冯、柯四姓从湖北大冶传入,至今其后人除居于宜陵外,在仙女镇的七里庵和丁沟镇的乔河还有其后裔。解放后,五里窑的制陶业曾被列为当地中小学参观的特定场所。外交部原政务参赞管承治,如今回忆起年随宜陵小学师生参观五里窑的制陶情景时,仍赞不绝口,连称“不可思议”。大陆乡已故学者潘捷之初见制陶,则惊叹不已,继而赋曰:“方圆不需规与矩,功夫自有手和心。全仗心灵生造物,但凭手巧夺天工。”年春,江都召开全县土特产交流大会,“五里窑砖瓦制陶业”出现在大会榜单上。时任县长张少堂不论在大会报告中,还是参加小组讨论时,都多次提到五里窑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句话:五里窑很有名。年,开凿新通扬运河,五里窑的东半庄变成了新河道,西半庄却成了河中汇流之处的半岛。所幸,仍留下那座古砖窑及紧挨其旁的有多年历史的陶罐窑。年,作为江都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兴建了五里窑船闸,就坐落在两座古窑的“身上”。在古窑的最后时刻,人们不无依依之情,并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