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土家族,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民族。“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直到年才通过民族识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主要居住在湘、鄂、黔、渝毗连的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

.民族起源

土家族历史久远,武陵山区发现有多处新石器遗址。土家族,在宋代以前,被统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以后,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增加,“土”、“客”、“苗”三族并立,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称“土家”),称汉人为“客家”,称毗邻的苗族为“苗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向、彭、田、覃、谭、冉等。

.民族分布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万,其中湖南约为60万人,湖北10万人,重庆万人,贵州14万人;散居地区前十位有:浙江万人,广东1万人,福建9万人,四川6万人,江苏4万人,上海万人,北京万人,新疆1.7万人,广西1万人,河北0.8万人。

4.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崇拜祖先有八部大神、土王、向王等;在各地建有庙、祠堂,进行定期祭祀。认为万物皆有神,敬祭白虎(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廪君即是相王天子,本名巴务相),各地都有白虎庙,家里神宪上供白虎神位。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也信道教。

梯玛信仰

在毕兹卡的聚集区中,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常是土老司,土家语称作“梯玛”,有的地方也称作“红衣老师”。土司统治时期,土老司权限较大,可管村寨的祭祀、驱鬼、许愿、还愿、婚姻与婚礼,求子嗣、求雨、解纠纷、治病、占卜、丧葬等。土老司所用的法器有师刀、斩刀、铜铃、牛角号、五彩柳巾棒等,其装束是头戴凤冠,上穿花褂子、下系八幅罗裙。

5.歌舞文化

土家族文化灿若星河。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土家织锦,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傩堂戏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按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大摆手”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小摆手”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茅古斯舞

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祖先的故事”。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或毛猎舞,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主要在摆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在一定场合也单独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等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虽然还不是成熟的戏剧形式,但已有模拟远古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舞蹈、道白来表达表内容,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又名“解钱”,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在恩施宣恩一带最为流行。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八宝铜铃舞的动作主要有“田氏三步罡”、“跨马勒缰”、“跃马闯滩”、“卧马射箭”等套路组合,舞姿步态丰富多变,“舞刀摇铃”、“喂马”、“上马”、“下马”、“奔马”、“赛马”等动作串连成套,给人质朴的美的享受。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本来,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仅局限在土家人中进行,古话说:“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后来由于土、苗、汉共赴国难,抗击外寇入侵,结下了生死友谊,土家掌堂师就把铜铃给苗族掌堂师赠送一个,又给汉族老司赠送一个,故今日八宝铜铃,实际上只有六个铜铃

歌曲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5首优秀民歌之一。

6.禁忌礼仪

主客禁忌主人待客忌用狗肉,土家人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忌三、七、八上菜数字,俗称“三碗是叫亡的”、“七强八盗九江湖”;忌用大海碗给客人盛饭,吃饭时忌脚踏旁边人的坐椅。若客人已坐定,主人要走动,则只准从客人身后走,不宜走在客人前面;如果地方狭窄,必须走客人前面时,要说一声“得罪了”,否则,是对客人的不敬。主客坐下后,年轻的客人不准在长者面前架二郎腿,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敬。客人未得主人的允许,不得进入主人家的内房(卧室),尤其不准进入吊脚楼上的闺女房。客人吃完饭后,不能将筷子摆成十字架于碗上,此行为在土家族人心目中是大不敬。客人吃完后,最好将筷子并齐整,放于碗旁边。此习现仍盛行。婚嫁禁忌

女子未出嫁之前,忌剪发;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婚姻礼仪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唱山歌形式)。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丧葬礼仪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绕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

7.饮食习惯

土家人主要从事农业,辛勤劳动、性格开朗、粗茶淡饭、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居住在深山,空气清新,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产,无污染。土家族饮食文化也是灿若星河。“住山靠山,靠山吃山。”这是土家族生活经验之谈,也是土家人不成文的长寿秘诀。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三下锅儿、腊肉、粑粑(糍粑、包谷粑粑、油粑粑、麦巴等)、豆腐(油豆腐、霉豆腐、酿豆腐、菜豆腐、包谷豆腐、米豆腐)、合渣、起渣、油茶、油茶汤、盐茶汤、合渣、起渣、各种干菜、酸菜、白辣椒、炒米子、八月瓜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面(绿豆磨面制成的面条),米粉(用大米等原料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别香纯。

节庆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8.建筑特色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9.文化艺术

民族服饰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土家族服饰一般以朴素见长,不如苗族的银饰这么丰富,一般占不了太显眼的部分。

由于受现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土家族服饰已经不多见,很多地区在苗族服饰和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苗族土家族风格的服饰。使一般人很难分清土家族服饰和苗族服饰的区别。

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围猎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10.重大节日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舍巴节

“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舍巴分为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少者数百,摆手时以鸣大锣、击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牛王节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各家各户提前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传说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间日子苦,终日劳作,仍吃不饱,就悄悄盗了仙谷给人间,这事让守谷神发现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气之下将神牛打下凡间,让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从那以后,牛就陪伴人们耕田了。人们不忘神牛盗仙谷之恩,就将“仙谷”改为“盗谷”,日后又将“盗谷”改为“稻谷”。神牛盗仙谷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将这天定为“牛王节”,以各种形式予以庆祝,这便是牛王节的来历。

赶年节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调年会

“调年”是土家族的春节,它要先汉族的春节一天。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的先民随胡宗宪征讨倭寇,在腊月二十九那天提前过了年,慰犒将士。将士们吃了丰盛的酒席,养精蓄锐,到除夕那天狠狠打击了倭寇,取得了胜利。以后,为了纪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前过年,并相沿成俗。土家族的调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他们要在调年期间举行丰富的喜庆活动。调年活动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

嫁毛虫节

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除虫害,四季平安。六月六日为“晒龙袍”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皆与汉族地区相近似。但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五月节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六月六

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但节日传说截然不同。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难之日。相传,覃篨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在刑场上,覃篨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晒干,扎成覃篨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篨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

其他节日

“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11.名胜古迹

首八洞

湖南省保靖县首八洞。相传土家族祖先有八个儿子,各住一个区域称为一峒,首八峒即为峒中的第一峒,先祖涅壳赖出生于6月初6,后人在此修建八部大王庙以示纪念。

老司城

老司城位于猛洞河漂流景区上游,这里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八百多年的历代古都。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是一处寻幽觅古揽胜的旅游胜地。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

摆手堂

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著名的摆手堂有湖北来凤舍米湖摆手堂、湖南龙山马蹄寨摆手堂、农车摆手堂。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此堂占地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大门形似牌坊状。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

来源:网络综合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目前+人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1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