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曙从佣役到经学家扬州江都
凌曙(-),字晓楼,一字子升,清江都人,国子监生。凌曙少时家徒四壁,经常断炊,直到10岁时方入私塾读书。可仅仅一年多时间,连《四书章句集注》都还未读完,他又不得不辍学,到乡下制香作坊里当帮佣杂役糊口。但好学的他,即使在做工期间,也学而不倦,只是苦于不明文义。正巧,邻居一富户人家请经师在家教书,他便每晚偷偷站在邻居书房外聆听经师的讲解,大有收获。几个月后,他被经师发现,这户人家就把外门关了,凌曙又一次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但他不灰心,省下钱来到街上买一些已断句的旧书来读,常常读到天亮,第二天还正常做工。就这样,他持之以恒,终于积累了不少知识。20岁那年,他自己开馆当童子师,一面靠教书为业,一面继续坚持自学。清嘉庆十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凌曙遇到了当时住在扬州的学问大家包世臣,便斗胆向他请教治学的途径。包世臣为其自学精神所感动,就谆谆教导说:“治经当专。专法一家,以立其基,则诸家渐通。”见凌曙对“礼”有些研究,就劝他从“礼”开始治学,并送给他张惠言所辑的《四书汉说》以及包世臣与李兆洛的增缀本。凌曙遵照前辈的指点,认真攻读,并稽典礼,考古训,写出了《四书典故核》6卷,梅花书院山长洪梧极为赞许。在学“礼”深得要领的基础上,凌曙又师从沈钦韩问疑解惑,终于更加贯穿精神。此时,他听闻武进的刘逢源论何氏之春秋卓有成就,便从学“礼”转而治“春秋”,拜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刘为师。刘逢源是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清代“公羊学”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对凌曙也礼遇有加,以友生相待。从此,凌曙便专治“公羊”。《春秋公羊传》乃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作为儒家学说经典著作之一,它着重阐释春秋大义,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文经学家都用它来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也是研究战国、秦、汉思想的重要资料。正当凌曙专攻“公羊”的时候,阮元又邀他进京校辑《经郛》,使他尽见魏晋以来诸家春秋学说。就这样,他博采众长,融汇贯通,对“公羊学”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凌曙认为:春秋之义在“公羊”,“公羊之学”又传自董子(仲舒)。董子的《春秋繁露》则识礼义之宗,达经权之用,可谓体大精深,善发微言大义。但旨奥词深,缺少注本,有些篇章字句还有阙误,不易得其会通。而一些人浅尝辄止,反而横生訾议,委议诋毁。为了便于人们明了“公羊”本旨,他便博稽旁讨,梳章栉句,于嘉庆二十一年()作了《春秋繁露注》17卷。凌曙的《春秋繁露注》,首创将“公羊学”引入礼学,是以“公羊学”来诠释五经的第一人。它打破了二千年来“公羊学”只限于运用在《春秋公羊传》上的做法,迈入了以“公羊学”释解群经的新纪元,更是远承董子的义理精神,再振以“公羊学”援经议政的风范,促成了晚清援经议政的风气。梁启超对此评价是:“他(指凌曙)在学术上的地位,可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相应媲美。”(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凌曙还认为:自宋元以来,学者往往徙托空言。欲救正此弊,必须实事求是。而事之切实,又无过于礼。于是,他又著《公羊礼疏》11卷、《公羊礼说》1卷,《公羊问答》2卷。嘉庆二十二年()十月,阮元抵广州出任两广总督。不久,便邀凌曙去广州延课教诸子。这期间,凌曙又作礼百篇,并与阮元商讨,删合成39篇。嘉庆二十四年()四月,浙江海宁大画家陈钧浪迹岭南,拜见阮元。闲谈中,他们为凌曙的治学精神所感动,于是陈钧欣然命笔作了《壤室读书图》。壤室,语出《论语》:“作壤室,编蓬户,常于此弹琴,以歌先王之道。”阮元亦亲笔以隶书题字,并钤上“研经室”、“阮元伯元”的两枚朱红印章,为后世留下了凌曙幼时发愤读书的画面。凌曙晚年患风痹,精力不健,卒于年55岁。(朱毓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w/15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江都一大妈家黄金被盗这种锁他秒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