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逢每月初一、十五,村民们就会去给土地神上香,祈祷保佑一方太平和合家平安。各村的土地庙大小不一样,一般高两米至两米五。用砖砌成,坐北朝南,龛正中间供奉着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塑像,下面摆放香炉蜡烛台,门边贴有对联,每年除夕换一次新写的。对联大多是保太平、祝丰收、劝世与警示的内容,如“安泽天下;永保一方”、“庙小神通大;天高日月长”、“敬公公田苗茂盛;谢娘娘五谷丰登”、“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逢人只说三分话;作恶空烧万炷香”等,横批有“永安境”、“太平村”等。每年正月十三是上灯的日子,除了孩子们晚上玩灯外,村上的人也要为土地神上灯。当天上午,有村民去土地庙把香炉蜡烛台擦拭一番,清理香灰,把庙前庙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新春联。到了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五六个村民或扛着一根七八米长的杉木桅杆;或拿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和十几个直径大小不一的竹篾圈;或提着高约30厘米的椭圆形红灯笼;或拿着爆竹,在看热闹的村民簇拥下,一起来到土地庙前。先是放鞭炮,接着竖桅杆、系绳子,在灯笼里插好蜡烛,再一个个系在竹篾圈上点燃,扠上桅杆后形如宝塔香,一圈一圈的。灯笼在渐渐降临的夜幕中,放射着耀眼夺目的红光。站在远处看,桅灯好似悬挂在空中的一盏盏红色的珠帘天灯,甚为壮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氛围。有的村庄直接把灯笼按照相同的距离系在绳子上,扠上桅杆后光芒四射,犹如一条戏水的赤龙,深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蕴意。老人们常说,每年看上几次扠桅灯,对眼睛视力十分有益。因而每次扠桅灯时,村民们都会前去观看,场面热闹非凡。第二天晚饭前,四五个村民依然到土地庙前,放下桅杆上已经熄灭的灯笼,插上点燃的蜡烛,再把灯笼扠上去。每天如此,直到正月十九早晨把灯笼放下收回。每次扠桅灯前,都要放鞭炮。正月十八小落灯,二月初二大落灯,这天晚饭前还要再扠一次桅灯,二月初三早晨才连同桅杆一起收回。扠桅灯的费用,一是全村各家自愿募资,家境好些的就多出一点;二是全村每年由五户或十户人家轮流出资,大家小户都乐意出这笔费用。共同出资的村收回的桅杆、灯笼、篾圈等物品由专人保管,轮流出资的村收回的东西交到来年负责扠桅灯的人家。此时,一年中在土地庙前扠桅灯就算结束了。对于土地老爷究竟是何方神仙,人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上天所封的小神仙,直接负责一方百姓的平安;一是说不是上天所封,而是大统帅所封。谁为这一方保平安造了福,谁为这一方抵御外来侵略而献身,谁在这一方功劳特大,谁就被封为当地的土地神。“一方土地保一方平安”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高灯节在土地庙前扠桅灯,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后来土地庙被拆,扠桅灯的传统习俗也就远去了。(卞阿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w/1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