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无数个日日夜夜

为了江豚嬉戏

他奔走在工矿排口与事故现场

30年,多少个寒来暑往

为了蓝天白云

他和同事精心监测

打造多功能“数据库”

30个春夏秋冬

他用数据保障南水北调源头水质安全

30年,他炼就了“最强大脑”

10万组数据“一口清”

30年

绿了河水

白了黑发

青年变大叔

扬州江都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面对“生态江都”这一项项桂冠,扬州市江都环境监测站站长李文斌说,这也是所有环保人一辈子的荣耀。

30年,监测全程“一肩挑”

年,23岁的李文斌从学校毕业,进入江都环境监测站工作。30年来,李文斌在现场采样、实验分析、数据审核等环境监测主要业务岗位早已实现“通勤”,无论承担什么样的工作,他总能事必躬亲,刻苦钻研,环境监测业务可谓样样精通。

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业务的不断拓展,每年需采集、分析、上报的数据量逐年上升。环境监测工作繁杂琐碎,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无误,他总是身先士卒,任劳任怨,带领同事们冲锋陷阵。

监测室主任王亮清楚记得,今年1月31日下午,疫情防控期间,仙女镇双沟河附近突然出现大量油污,接到举报,李文斌二话不说,带上监测设备,赶赴现场。河坎深一脚浅一脚,无法取样,他只好上桥,整个身子趴到桥栏杆上,把监测设备吊放到水中,手一直悬挂着,设备却稳稳当当。半个小时后,采样结束,他的身子已累得直不起腰。带上样品,他又马不停蹄赶回化验分析,确保数据第一时间准确报出。

30年,他成了行走的

“数据库”

近年来,江都环境监测站每年监测数据总量均在15万+,海量的数据源于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疫情专项监测等方面,这些数据还要经过分析、整理成一份份质量监测报告。数据枯燥的,但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不善言辞的他,用数据说话是他的作风。每个数据的来龙去脉,他都是“一口清”,是同事心中的“数据库”。

和李文斌共事20多年的副站长宋玮打心眼里敬佩他,宋玮讲起这么件事:年国庆节期间,李文斌肾结石发作,在医院做完手术的第三天,他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出院回到岗位,协调计量认证迎检,他说:“各项指标数据我最清楚,不能因为我个人情况,影响整个工作安排。”当年监测站计量认证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复查。

他还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环境监测需求,用数据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天和药业公司副总经理周启伍说,“我给李站长起了外号,叫‘难不倒’,数据上的疑问去问他,他立刻就能说出哪年哪次以及关联数据,我服他。”

李文斌常说,数据没有温度,但却最能打动人心。监测站每年上报10万多个数据,每一数据都马虎不得,因为这是全区生态环境管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30年,构筑南水北调“数据防线”

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线通水,扬州市把环境污染治理作为重点,保证优质水源输送到北方。自此夹江、芒稻河、新扬运河、三阳河、京杭大运河,每一条南水北调调水通道,都成为李文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xw/1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