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东地图,你在哪里
明代山东地图,看看那时候你属于哪里人? 全省辖十府──济南、武定、东昌、泰安、曹州、兖州、沂州、青州、莱州、登州府;两个直隶州──临清、济宁直隶州和九个散州──德州、滨州、东平州、莒州、平州度、胶州、宁海州、高唐州、濮州;共辖98县。 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之南而得名。商代建有谭国,属商王朝的一个方国。据《春秋·桓公十八年》记载,公元前年“公会齐侯于泺”。“泺”指泺水,发源于趵突泉,是济南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地名。秦汉时期,秦灭齐,时历城、平陵、谷城、卢等,隶属济北郡,郡治为博阳(今泰安)。汉高祖六年(前年),为齐王刘肥封地。 武定府府治惠民(今山东省惠民县)。辖区东北滨渤海,西南连济南府,东南邻青州府,西北与直隶省天津府接壤。下辖:惠民(今山东省惠民县)、阳信(今山东省阳信县)、海丰(今山东省无棣县)、乐陵(今山东省乐陵市)、利津(今山东省利津县)、沾化(今山东省沾化县)、蒲台(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北黄河南岸)、青城(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商河(今山东省商河县)共9县;滨州(县治在今山东省滨州市宾城镇)1散州。 东昌府位于山东省西部偏北。春秋时期,分属齐国、卫国和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秦代属东郡。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分属兖州部东郡、冀州部魏郡、青州部平原郡和兖州部东郡。 泰安府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泰安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夏商时分属青州和徐州,周代时分属齐、鲁两国。秦属济北郡、东郡。博邑改博阳县,为济北郡首府,在泰山之南的汶水北岸。两汉改博阳为博县,公元年,将赢、博两县割设奉高县,奉高城位于现泰安城东18公里故县村汉初(前年)设泰山郡,隶属兖州剌史部。三国、两晋、南北朝移至博县。 曹州府位于山东省西部偏南。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商代,境内曾置有莘、顾、黎三国。西周时分属曹、郜、须句、鲁、卫、宋等诸国。春秋后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战国前期为齐、楚、魏所辖。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秦分属东郡、砀郡。隋代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分属曹、濮、郓、戴、宋5州。炀帝大业二年(年),废州改郡,分属济阴郡、东平郡。 兖州府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地名出现始于春秋之后。春秋战国时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14州刺史时开始的。当时兖州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 沂州府位于山东省南部。商朝,属郯、莒、费诸方国。周朝,分属齐、鲁等国。春秋时期,除上述古国外,见于《春秋》的有启阳,中丘、祝丘、费、防、台、东阳、武城、丘舆、向、次室、蒙、郓、堂阜、盖、艾、纪障、密、鄢陵等20个。 青州府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名源于古代文献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 莱州府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夏称莱夷地,有过国。商为莱侯国。周属莱子国。战国时,齐置夜邑。秦属齐郡东境。西汉置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治。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说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阳河)得名。晋为东莱国治。 登州府位于山东省东部。地名来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前年)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通典》记载:“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临清直隶州 临清直隶州州治临清,辖区东、南界东昌府,西北邻直隶省广平府及冀州直隶州。下辖:临清、武城(县治在今武城县老城镇)、夏津、邱县(今河北省邱县)共4县。 济宁直隶州 济宁直隶州州治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辖区东、北界兖州府,西邻曹州府,南连江苏省徐州府。下辖:济宁、嘉祥、鱼台、金乡共4县。 胶州直隶州 明胶州属莱州府,清光绪三十一年()升为胶州直隶州。治今山东胶州市。领:高密、即墨二县。年废为胶县。 明清两代山东的区划 清代山东地图 山东省在西周时代,有封国四十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两个最大的诸侯国。春秋时代,众多的小国相继被吞并,山东主要分属齐、鲁。战国时代,齐国吞并大多数小国,势力强盛,形成与秦国之间东西对峙的局面。 战国之前,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不是一个准确的行政区域。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战国末,大部属齐国,南部小部分属楚、赵。 秦实行郡县制后,山东分属临淄、胶东、济北、琅琊、薛等各郡,共设县五十余个。汉代,主要属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三国时期,属魏国,承袭东汉,设置二十个郡国。北周时期,境内有曹州、沂州、兖州、青州、齐州、光州等。隋朝,分属于十五个郡。 唐初,沿用前朝制度,到了高祖武德元年(年)去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度。太宗贞观十三年(年),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 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属于梁、唐、晋、汉周政权。 宋初,基本仿照唐制,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及河北东路的一部。 金代并改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域名称载入史册。 元代,山东和河北、山西、内蒙等地作为元朝的“腹里”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明代 明太祖洪武九年(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行政体制。当时除南京和北京两个“直隶州”直接隶属中央外,全国各地分设13个布政使司,山东为其中之一。 此时山东省省会在历城(今济南市历城区)。晚清的山东省所辖区域,东及东南、东北濒临黄海和渤海,南界江苏省徐州府和海州直隶州,交界线与今天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没有变化。北及西连直隶省,辖区多有变更;原以老黄河口为基本界限的行政格局被打破,原属直隶省所管辖的庆云、宁津、东明等县,今属山东省管辖,还有部分地区,如原属山东省所辖的范县、寿张(今河南省台前县),现属河南省管辖。西南邻河南省。 全省辖十府──济南、武定、东昌、泰安、曹州、兖州、沂州、青州、莱州、登州府;两个直隶州──临清、济宁直隶州和九个散州──德州、滨州、东平州、莒州、平州度、胶州、宁海州、高唐州、濮州;共辖98县。 济南府 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之南而得名。商代建有谭国,属商王朝的一个方国。据《春秋·桓公十八年》记载,公元前年“公会齐侯于泺”。“泺”指泺水,发源于趵突泉,是济南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地名。秦汉时期,秦灭齐,时历城、平陵、谷城、卢等,隶属济北郡,郡治为博阳(今泰安)。汉高祖六年(前年),为齐王刘肥封地。 “济南”之名称,始于汉初。《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汉高后元年(前年),“高后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吕氏覆灭后,汉文帝元年(前年),济南郡复属于齐。汉文帝十六年(前年),分齐为六国(齐、济北、川、胶东、胶西、济南)。东汉初复置济南国。济南国辖东平陵、历城、著、於陵、台、菅、土鼓、梁邹、东朝阳、邹平10县。魏晋南北朝及三国时期,济南地属曹、魏、青州。魏齐王正始七年(年)“曹楷徙封济南”,复置济南国,辖东平陵、历城、祝阿、漯阴、著、台、菅、土鼓、於陵、梁邹、邹平、东朝阳12县。魏平蜀(年)后,“徙蜀豪将家于济、河”,设济岷郡于济南北境,晋时并入济南郡。怀帝永嘉年间(~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十六国时期,济南郡相继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属。东晋安帝义熙六年(年),济南郡归属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年)建国号宋,济南郡仍隶属于青州。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年),济南复为郡,治所仍为历城。隋文帝开皇三年(年)取消郡一级建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改济南郡为齐州。炀帝大业三年(年)复改州为郡。唐初沿隋制,太宗贞观元年(年),分天下为10道,济南属河南道。玄宗天宝元年(年)齐州改为临淄郡,五年复为济南郡。五代十国时,齐州建置大体沿唐制。宋初改道为路,太宗至道三年(年),境辖15路,齐州属京东路(治所在兖州)。神宗熙宁七年(年),将京东路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齐州划属京东西路,辖历城(治所)、长清、章丘、禹城、临邑5县,神宗元丰元年(年),齐州划入京东东路(治所青州)。徽宗政和六年(年),齐州升为府,称济南府,仍属京东东路,辖县及治所同前。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年),属山东东路,领历城、长清、齐河、章丘、济阳、禹城、临邑7县。 明太祖洪武二年(年),修建济南府署,时济南府领有4州26县。清代,设山东省,将辽东地区划出。济南府领泰安州、德州、武定州、滨州等4州26县。世宗雍正二年(年),将泰安州、武定州、滨州及3州所属县划出,雍正十二年(年)又将济南府所辖青城、商河划归武定府,肥城县划归泰安府,原划出的长清、平原、禹城、临邑、陵县仍属济南府。这时济南府辖领1州15县。 济南府治历城(今济南市)。辖区东及东南界青州府,西连东昌府,南邻泰安府,东北抵武定府,北与直隶省河间府接壤。下辖: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章丘(今山东省章丘市)、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长山(县治在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新城(县治在今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齐河(今山东省齐河县)、齐东(县治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黄河东岸)、济阳(今山东省济阳县)、德平(县治在今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禹城(今山东省禹城市)、临邑(今山东省临邑县)、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陵县(今山东省陵县)、长清(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共15县;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1散州。 武定府 武定府位于山东省北部偏西。夏属兖州域,商为蒲姑国地,周为齐国境,春秋战国为齐地。秦置厌次县(今惠民县),属齐郡。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读yā压)之,次舍于此,故名。县治在今桑落墅北。西汉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王莽篡汉后改富平为乐安亭。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复改为厌次县,仍属平原郡。三国为魏地,名厌次,属乐安郡。晋属冀州刺史部所辖乐陵国。北魏属沧州乐陵郡。北齐天保七年(年)废厌次,将原厌次县并入阳信县,属乐陵郡。隋初为阳信县,属渤海郡。文帝开皇六年(年)废渤海置棣州,县属棣州,开皇十六年(年)复置厌次县,属棣州。炀帝大业二年(年)废棣州,属沧州。不久,废沧州,复置渤海郡,属渤海郡。唐复置棣州,高祖武德八年(年),废棣州,属沧州。太宗贞观十七年(年)复置棣州,州治驻厌次,厌次还属棣州。天宝初,改棣州为乐安郡,厌次属乐安郡。肃宗乾元元年(年)改乐安郡为棣州,厌次属棣州。五代时厌次属棣州。宋代属河北东路棣州乐安郡。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年)迁州治、厌次县治至阳信县界乔子镇之八方寺(今惠民县城址。惠民因城东南有惠民沟而得名)。金代属山东东路棣州防御郡。元代属济南路棣州。明成祖永乐元年(年),改棣州为乐安州。宣宗宣德元年(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清世宗雍正二年(年),武定州为山东布政使司直隶州,雍正十二年(年)州升为府。 武定府府治惠民(今山东省惠民县)。辖区东北滨渤海,西南连济南府,东南邻青州府,西北与直隶省天津府接壤。下辖:惠民(今山东省惠民县)、阳信(今山东省阳信县)、海丰(今山东省无棣县)、乐陵(今山东省乐陵市)、利津(今山东省利津县)、沾化(今山东省沾化县)、蒲台(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北黄河南岸)、青城(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商河(今山东省商河县)共9县;滨州(县治在今山东省滨州市宾城镇)1散州。 东昌府 东昌府位于山东省西部偏北。春秋时期,分属齐国、卫国和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秦代属东郡。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分属兖州部东郡、冀州部魏郡、青州部平原郡和兖州部东郡。 三国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分属青州部平原郡、司州部阳平郡、冀州部清河郡和兖州部东郡。南北朝时期仍承前制。 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济州部济北郡,高唐属济州部南清河郡。 隋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分属魏州武阳郡、贝州清河郡、属济州济北郡和兖州济北郡。 唐代州郡之上增设道,始分全国为10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年)改为15道。分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河北道贝州清河郡、河北道魏州魏郡、河南道济州济阳和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宋代废道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分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 辽、金承宋制,分其所辖治的北方为19路分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山东西路东平府、大名路大名府和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国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分属东昌路总管府、冠州、高唐州、濮州、东平路。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路存府、州,全国分统于15个布政司,亦称15个省分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山东布政司兖州府东平州。清代通称为省,全国初为18个行省,省下为府、县两级,属山东省,至清末无大变化。 东昌府府治聊城。辖区东界济南府,西南邻直隶省大名府,南连泰安、兖州、曹州三府,西北毗邻临清直隶州,北局部与直隶省故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接壤。下辖: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堂邑(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博平(县治在今山东省茌平县博平镇)、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清平(县治在今山东省高唐县旧城镇)、莘县(今山东省莘县)、冠县(今山东省冠县)、馆陶(县治在今山东省冠县馆陶镇)、恩县(县治在今山东省平原县恩城镇)共9县;高堂州(今山东省高堂县)1散州。 泰安府 泰安府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泰安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夏商时分属青州和徐州,周代时分属齐、鲁两国。秦属济北郡、东郡。博邑改博阳县,为济北郡首府,在泰山之南的汶水北岸。两汉改博阳为博县,公元年,将赢、博两县割设奉高县,奉高城位于现泰安城东18公里故县村汉初(前年)设泰山郡,隶属兖州剌史部。三国、两晋、南北朝移至博县。 北齐时改为东平郡,郡治置博县。隋初分属济北郡、鲁郡、琅琊郡。迁奉高入博,改名博城,属鲁郡(现泰安城东南约13公里的旧县村)。唐隶兖州、沂州。改博城为乾封县属兖州。唐中后期及五代,现泰城位置形成庙会,泰安城市的雏形,萌现在这一历史时期。宋隶兖州袭庆府,隶京东西路。乾封县由现旧县迁至泰山南麓的古岱岳镇(即现址),公元年乾封改称奉符县。南宋高宗绍兴六年(金太宗天会十四年,公元年),设泰安郡,“泰安”之名由此始。南宋孝宗淳熙九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公元年)设泰安州,治于岱岳镇(今泰城),隶属山东西路。元时仍为州,始隶东平路,后隶中书省。明代奉符县撤销,为泰安州,隶济南府。清世宗雍正14年(年)改为泰安直隶州,后改设泰安府,隶山东行省。 泰安府府治泰安(今山东省泰安市)。辖区东及东南界青州、沂州2府,西及西南连兖州府,北邻济南府,东北与东昌府接壤。下辖:泰安(今山东省泰安市)、东阿(县治在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新泰(今山东省新泰市)、平阴(今山东省平阴县)、莱芜(今山东省莱芜市)、肥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肥城市北)共6县;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1散州。 曹州府 曹州府位于山东省西部偏南。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商代,境内曾置有莘、顾、黎三国。西周时分属曹、郜、须句、鲁、卫、宋等诸国。春秋后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战国前期为齐、楚、魏所辖。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秦分属东郡、砀郡。隋代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分属曹、濮、郓、戴、宋5州。炀帝大业二年(年),废州改郡,分属济阴郡、东平郡。 唐代分属河南道、曹、濮、郓、宋等各州。元代属中书省。 明分属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东平州、京师大名府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司东昌府濮州。明太祖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英宗正统十年(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清世宗雍正二年(年),升曹州为直隶州。“菏泽”用作地名称县始于清初。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记载:“雍正十三年(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 曹州府府治菏泽。辖区东界济宁直隶州,西邻直隶省大名府,南及西南依河南省归德府,东南连江苏省徐州府,东北与兖州府接壤,北端与东昌府交会。下辖:菏泽、定陶、钜野(今巨野县)、单县、曹县、范县(今河南省范县)、观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观城镇)、城武、郓城、朝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朝城镇)共10县;濮州(州治在今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1散州。 兖州府 兖州府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地名出现始于春秋之后。春秋战国时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14州刺史时开始的。当时兖州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区并入冀州,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等八郡国五十六县。 晋惠帝永熙年间(年)属后赵,侨治京口(今江苏丹徒)。晋明帝太宁年间(—)寄治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康帝建元初()寄治金城(今江苏江宁县北),穆帝永和年间(—)侨治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淮西公太和年间(—)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年间(—)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州辖境,领14郡。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 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宋文帝元嘉十年(年)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元嘉十二年()分属徐州、冀州,旧地属鲁郡。元嘉三十年()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 宋孝武帝孝建初年()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秦始初()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降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魏孝昌年间(—),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年),“废诸郡,行州县之制”。炀帝大业二年(年),瑕丘之兖州属鲁郡,领十县。西兖州属东郡,南兖州属谯郡。唐高祖武德5年(年)重置兖州,治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7县。太宗贞观十四年(年)置兖州都督府,辖兖、秦、沂三个州。玄宗天宝元年()改兖州为鲁郡,肃宗乾元元年()复为兖州,领8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4州。 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秦沂节度使,属河南道。 宋大中祥符元年(),兖州升为大都督府,徽宗政和八年()改为袭庆府,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属济宁市)、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金初置泰宁军,隶属山东西路。元朝属济宁路。明初,嵫阳并入兖州,属济宁府。太祖洪武十八年(),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 兖州府府治滋阳(今山东省兖州市)。辖区东界沂州府,西连曹州府和济宁直隶州,南抵江苏省徐州府,北邻泰安府,西北与东昌府接壤。下辖:滋阳(今山东省兖州市)、曲阜、宁阳、邹县(今邹城市)、滕县(今滕州市)、泗水、峄县(县治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汶上、阳谷(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县治在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共10县。 沂州府 沂州府位于山东省南部。商朝,属郯、莒、费诸方国。周朝,分属齐、鲁等国。春秋时期,除上述古国外,见于《春秋》的有启阳,中丘、祝丘、费、防、台、东阳、武城、丘舆、向、次室、蒙、郓、堂阜、盖、艾、纪障、密、鄢陵等20个。 战国时期,域内诸封国先后为齐、楚所兼并,至战国末期,南部属楚,北部属齐。秦代,属琅琊郡和郯郡。 西汉时,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 三国时期,属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 西晋时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 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 宋室南渡后,分属于金朝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年)升沂州为府,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 沂州府府治兰山(今山东省临沂市)。辖区东滨黄海,西连兖州府,南邻江苏省徐州府,东北抵青州府,西北与泰安府接壤。下辖:兰山(今山东省临沂市)、日照、沂水、郯城、费县、蒙阴共6县;莒州(今山东省莒县)1散州。 青州府 青州府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名源于古代文献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年)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 后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年)筑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筑南阳城,孝明帝熙平二年(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 隋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初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 北宋初设京东路,神宗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金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 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太祖洪武九年(年)移治历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 清设山东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驻防城。 青州府府治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辖区东界莱州府,西连济南、泰安2府,南抵沂州府,北与武定府接壤,东南濒黄海,东北滨渤海。下辖: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高苑(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博兴、博山(今淄博市博山区)、诸城、安邱(今安丘市)、临朐、昌乐、乐安(今广饶县)、寿光共11县。 莱州府 莱州府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夏称莱夷地,有过国。商为莱侯国。周属莱子国。战国时,齐置夜邑。秦属齐郡东境。西汉置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治。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说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阳河)得名。晋为东莱国治。 南北朝时,北魏分青州东部置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掖为州、郡治。“莱州”之名始于隋朝。隋废郡改光州为莱州,领县九,后又废州复东莱郡。唐复改东莱郡为莱州。宋、元皆沿唐制。明升莱州为府,辖二州五县。清因之。 莱州府府治掖(今莱州市)。辖区东界登州府,西连青州府,南滨黄海,北濒渤海。下辖:掖县(今莱州市)、潍县、昌邑、高密、即墨共5县;平度、胶州(今胶州市。时为德国占领。清光绪二十三年即年,德国人籍口曹州教案,派船来中国,强租胶州湾为军港,租期99年。年,欧洲战争爆发,德国撤军,日本乘机占领,年归还我国。)共2散州。 登州府 登州府位于山东省东部。地名来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前年)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通典》记载:“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唐置蓬莱县,沿袭隋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高祖武德四年(年),置登州,领文登、观阳2县,以文登为治所,武德六年(年),割观阳属牟州,置清阳、廓定两县属登州。太宗贞观元年(年),废登州和清阳、廓定两县。武后如意元年(年),复置登州,辖黄县、文登、牟平等3县,以牟平为治所。中宗神龙三年(年),改黄县为蓬莱县,登州治所移至蓬莱。玄宗先天元年(年),又割蓬莱县置黄县,天宝元年(年),改登州为东牟郡。肃宗乾元元年(年),复为登州,领蓬莱、黄县、文登、牟平等4县,治所蓬莱。 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归属梁、唐、晋、汉、周等政权,承袭唐朝。宋朝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政区制。 宋徽宗政和元年(年),归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仅有少数州、县属于河北东路;登州、莱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潍州等7州属于京东东路,登州辖蓬莱、黄县、牟平、文登等4县,治所蓬莱。金基本沿袭唐制,世宗大定年间(-年),属山东东西路。析登州之牟平、文登2县设宁海州,以登州所属的两水、杨疃2镇置福山、栖霞2县。登州辖4县: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治所蓬莱。 元初隶属益都路,后归属淄州路、淄莱路,世祖至元24年(年)改属般阳路。明属莱州府。清承明制,登州府辖区基本无变化。 登州府府治蓬莱(今山东省蓬莱市)。辖区东、南、北三面滨海,西与莱州府接壤。下辖:蓬莱、黄县(县治在今龙口市黄县镇)、栖霞、招远、莱阳、福山、文登、荣城(县治在今荣成市旧荣成镇)、海阳共9县;宁海(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1散州。 临清直隶州 临清直隶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年-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取临近清河之意。 春秋时期,属卫国。战国时期,属赵国。秦属东郡。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属冀州部魏郡,始建清渊县。先隶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晋属冀州阳平郡。三国袭汉制,归魏地,属司州部阳平郡。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年),析清渊县西部复置临清县,属司州阳平郡,北齐废。 隋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属贝州清河郡。隋文帝开皇六年(年)复置临清县,属清河郡。唐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年)析临清另置永济县,先后属毛州、瀛洲、贝州、清河郡统领。 宋初,废道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金属大名府路恩州。元属中书省濮州。明属山东省布政使司东昌府,孝宗弘治2年()升为州,辖馆陶、邱县,属东昌府。初属东昌府,清乾隆41年()升为直隶州。[12] 临清直隶州州治临清,辖区东、南界东昌府,西北邻直隶省广平府及冀州直隶州。下辖:临清、武城(县治在今武城县老城镇)、夏津、邱县(今河北省邱县)共4县。 济宁直隶州 济宁直隶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地名的由来,据传因任城一带地势较高,可免水灾,能保安宁,故为济宁。夏朝时,济宁城区一带称为“任国”,(即仍国,古代仍、任两字同音)一直延续到商周两代。秦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置济州,设治于巨野,任城县属济州。北宋时期称济州济阳郡。金海陵王天德二年(年),迁济州治所于任城。后或在任城或在巨野几经变迁,终因任城地势高亢可防水患,遂得安宁。元世祖至元八年(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济宁之名最早出现在此时。明初降府为州。清世宗雍正二年(年)改为直隶州。 济宁直隶州州治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辖区东、北界兖州府,西邻曹州府,南连江苏省徐州府。下辖:济宁、嘉祥、鱼台、金乡共4县。 胶州直隶州 明胶州属莱州府,清光绪三十一年()升为胶州直隶州。治今山东胶州市。领:高密、即墨二县。年废为胶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9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扬州宝华悦分享一辈子想去的人间仙境
- 下一篇文章: 吃货吐血整理这才是史上最全的扬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