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江都第2期

大桥镇古名白沙,宋淳熙二年(年)建大桥镇。年建大桥市。年撤市设镇。年江都县分为江都、邗东两县,大桥镇属邗东县谢桥区。年江邗两县合并,大桥镇仍属江都县谢桥区,同年谢桥区撤销,大桥改属曹王区。年仁寿、青龙、大桥3镇合并为大桥镇。年改设大桥人民公社。年析出中闸区域另建中闸人民公社。年析出花荡区域另建花荡人民公社。年析出新塘大队另建杨墅人民公社。年杨墅公社划并大桥镇辖。年中闸、昌松2乡并入。年花荡、嘶马2镇并入。《这里是江都》小编从今天起推出第二篇《从“白沙”到“大桥”》。

远古时期,大桥镇池处东海岸边,向东极目远眺,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海岸边滩涂成片,而与众不同的是,大桥镇所在的滩涂,却全是一片白色的沙砾,很是显眼。

后来,先人们陆续来这里围垦开荒,在白色滩涂上聚集而居,繁衍生息,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村落。因为是在白沙滩上兴起的民居,故起名“白沙”。而大桥镇镇东马场村一带的群众,至今仍习惯称自己的家乡为“大东洋”。

在白沙,曾出土过东汉墓葬。隋唐时,已形成规模。据明嘉靖《维扬志图》宋?明地方疆域图标记,宋时“白沙”改名为“大桥山寨”,已是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大镇模样。

宋淳熙二年()大桥建镇,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元时大桥镇为扬州东乡的重镇,成了兵马驻扎区与农产品集散地。明时陈瑄开挖白塔河,北通宜陵运盐河,南经大桥镇从三江营长江之夹江入江,成为大桥镇北接运河、南达长江的主航道。因水运通畅,使大桥镇更加繁荣。此时,在大桥镇内辟内河一条,引白塔河水,由三墩桥、青龙桥、包家桥到南坝口,从北、西、南三面绕镇、穿镇而过,形如一条带子,人称玉带河,大桥镇也曾被人叫做“带水”。今此内河已不复存,但沿河如“南坝口”、“大坝”、“曹家汪”、“包家桥”、“青龙桥”等地名仍在。清初,大桥镇的玉带河上建起了一座古朴典雅的“永济桥”,但在老百姓的口头上,“永济桥”还是被喊做“带桥”,因为它是建在“带水”之上的。而“大”古音“大”(dài),与“带”又是同音,所以,在扬州东乡一带,大桥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被叫做“大(dài)桥”的。

民国十八年(),大桥镇曾分为大桥、青龙、仁寿三镇,至民国三十七年()秋,大桥解放,始统称大桥镇。

(叶言据朱毓麒《大桥镇的由来》,朱绍明《大桥镇名的历史变迁》)。

来源

《江都历史文化》

编辑

龙川东林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