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之大马头

曹功林

或许有人一看题目,就说作者太不严谨,怎么把码头写成马头呢,明显是两回事嘛。诸君莫急,喝口清茶,容我慢慢道来。

说码头之前,先得说说马。在古代,马匹是重要的军事物资,历朝历代,政府都要严格管理,民间基本无马。到哪办个事,老百姓无马可骑,即便有马,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骑,除非你是特殊工种,如邮差、捕快之类。百姓出门怎么办呢?近点的,来个双脚走天涯。稍远点的,不是坐牛车就是坐驴车,所以,才有老子骑青牛、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故事。再远点的,首选坐船走水路,走水路就要有码头。

  隋朝,一统天下的一代帝王隋炀帝杨广,开通了京杭大运河。运输大动脉上的邵伯和扬州一样,成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聚集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过去都叫大码头,如上海大码头。邵伯码头更有其特殊性,江南才子上京赶考,南方贡品运往京城,东海食盐销往全国,仅凭这三点,邵伯这个码头就很不一般了。除此之外,皇帝也从这走,无论是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还是康乾两帝主动下江南,都是如此。

  处于咽喉要道上的邵伯,人流之多,物资之丰,繁华之盛,超乎想象,江湖上竟有“邵伯大马头,镇江小码头”的说法。如今大马头依旧,条石砌成的候客厅仍存,只是游客了了,只有被踩踏得非常光滑的条石,依稀记录着当年的繁盛。

从马说到船,从船说到河,从河又说到码头,兜了好大的一个圈子。那邵伯的大码头怎么就成了大马头?因为,邵伯的码头不是一般的码头,是要接待皇帝的,天子马前怎能有石头挡道呢?文人们大笔一挥,大码头也就成了大马头。扬州天宁寺西侧的御马头石碑,用的也是这个“马”字,而非“码”字,同一个道理。写到这里,本人得表示一下对古人的敬佩之情,古代文人想问题就是深刻,当然,马屁拍得也非常到位,而且不动声色。所以,这篇小文的题目没有写错字。

  邵伯地处平原,附近没有石头山,建码头的条石又从何而来呢?不仅是大马头是用条石建成的,就连整条邵伯老街用的都是条石。个中原因,当然还是与运河有关。运河运河,运送货物的河,用什么运货?当然是船。行船的都知道,空船的安全性不如实船,空船轻,遇风浪易翻。所以,货物送到目的地后,都要装点压舱石,然后才返航。回到出发地,还可以搬上岸赚点外块,一举两得。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埂子街上的条石就是这么来的,不过,那些条石不是买的,而是船老大们捐的。邵伯湖与运河之间的坝、邵伯的条石街,原料都是压舱石。邵伯老街条石下方设有排水沟,即便下雨,街面也不会积水。如今,条石街依旧是当年的风貌,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条石老街。

这是一块沉睡在运河边的刻石,不知原在何处,现静静地躺在码头北侧的河边,一点也不起眼。不注意的话,可能都发现不了它的存在。仔细一琢磨,这块略已风化的刻石大有意思。

  按中国传统习惯,我们从右向左看,共分为四个部分。最右边,一支毛笔搁在一锭元宝上,这叫必定有财。第二部分,几案上放着一把叫笙的乐器,官帽里插着三支方天画戟,这叫啥?官升三级。第三部分,上面一个佛家的万字符,中间是一把如意,下边是两只柿子,这很好猜,从上往下叫万事如意,从下往上叫事事如意。再看最左边,是一棵松树,老干虬枝,右侧松枝上挂着一个方的东西,那是官印,左侧松枝下有只猴子,这叫挂印封侯。从右到左,我们再看一遍,从读书写字(笔)开始,经过元宝、当官、晋级,到封侯结束,什么意思?这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两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说白了,这块刻石就是告诉人们,还是读书好。

我估计,这块石刻肯定与码头有关,而且是嵌在码头上方的某个地方,码头在下猴在上,才能马上封侯嘛。任何人经过这,都会很开心:当官的路过这,官升三级;赶考的路过这,挂印封候;生意人路过这,必定有财;普通老百姓路过这,万事如意。多么吉祥的寓意,多么积极的心理暗示呀,这真是块人见人爱的石头。这块刻石应该好好保存,应是当年大马头最为重要的物证之一。 

曹功林,扬州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江都真武人,好文史,工作之余,以文字为乐。

来源:江都旅游

作者:曹功林

编辑:阿娇

扬州城东有花有水有田园

更多旅游资讯尽在“江都旅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