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崔,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武则天和唐高祖李治在感业寺偷情,被王皇后知道后,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鼓励李治,将武则天迎入宫中,从而打破萧淑妃,对皇帝的垄断,为了反击,萧淑妃一哭二闹三上吊。

但是,萧小姐的胡闹,将皇帝李治,越推越远,终于李治的心思,全部集中到了武则天的身上。

同时,为了保住皇后之位,王氏的舅舅柳奭,给出了立嗣的建议,依靠长孙无忌等人的影响力,在朝堂上,唐高宗正式确立,庶长子李忠为太子,而王皇后则成为李忠的养母。

王皇后毕竟是一个女人,除了身份和地位之外,最希望得到的,还是皇帝李治对她的疼爱,于是同意母亲柳氏的整蛊巫术。

虽然皇后的行动十分隐秘,但还是被皇帝知道,正当唐高宗李治打算,废除王氏的皇后之位时,朝廷大臣们纷纷进谏,替皇后求情。

今天,历史崔的故事,就是关于武则天如何走完,成为后宫之主的最后一段路。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武则天、王皇后、萧淑妃三个女人之间的战争

2、到底是怎样的父母才能生出天下第一女皇帝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在继位前夕,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跟着自己的那批人个个升职加薪,比如:

太子少师于志宁,被封为侍中,掌管门下省;

太子少詹事张行成为侍中,兼刑部尚书;

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为中书令,兼吏部尚书;

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为礼部尚书;

在隋文帝时期,有两个改革,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第一个是科举制,为普通老百姓,开启了一条进入仕途,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另一个是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理论上只有三省的主管才有资格进入政事堂)

三省部门的负责人,在隋唐时期,那都是正二品的大官,掌管机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更重要的是,这帮人如果对皇帝的指令不满意,还有批驳权。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一日,李治正式上任,成为帝国主宰,同时,任命英国公李绩为特进、洛阳刺史,继续留守洛阳;司徒兼扬州都督长孙无忌为太尉,兼中书令,负责尚书省和门下省。

李治的用意很明显,先是把自己人安排在重要岗位,这样在关键时刻,希望这帮老兄弟能拉自己一把,表示下支持,同时,对父亲那一辈的老人,尽量维持原样,稳定情绪。

永徽五年,也就是于志宁们被提拔五年后,武则天已经在,与萧淑妃的战争中,全面胜利,失去了皇帝宠幸的萧氏,就像泄了气的气球,完全没了斗志,唯一的威胁,来自王皇后。

王皇后的父亲,是太原王氏的人,而母亲则来自河东柳氏,都是李渊起兵前,鼎立相助的大家族,更重要的是,王皇后得到了长孙无忌等元老派的支持。

这一年,武则天的第一个女儿安定公主出生,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位小公主具体的生活情况,我们只知道,她没有度过自己的第一个生日,同样是在永徽五年,安定公主暴毙。

具体死因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因为安定公主的暴毙,王皇后成了第一嫌疑人。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安定公主出生一个月,因为王皇后没有子女,母性泛滥,就启程看望。

刚出生的小孩,那是相当可爱,尤其是那甜甜的傻笑,王皇后很嗨皮的逗玩了一会,就知足的回宫了,然而在路上,出事了。

当天晚些时候,武昭仪也来看自己的女儿,却发现,宝贝女儿已经没了呼吸,这下问题大了。

当时狄仁杰才24岁,中央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所以案件成了悬案,但是唐高宗李治,对王皇后,已经彻底失去了耐心。

废除皇后是个大事,皇帝也需要征求群臣们的意见。

于是,李治在上台之初就安排的棋子,发挥的机会,来了。

永辉五年,唐高宗李治召集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等人投票,表决王氏的皇后之位,是不是应该废除。

在表决之前,历史崔先解释一下,唐朝的群相制度,类似于后期的内阁制,唐朝时期的宰相,是几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一个半官方职位,它没有具体实权,但是有了它,就可以参加皇帝召开的闭门会议。

一般情况,三省中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都是宰相,有时也会增加几个后补官员,这些后补官员,有个共同的特点,官职中都有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

按照这个规定,这次唐高宗召开的闭门会议,总共有六个人参加:

特进李绩、中书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于志宁、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济和韩瑗

结果呢,有意思了:

来济和韩瑗,坚决反对;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表示赞成来济和韩瑗的看法;

而王志宁和李绩呢,沉默,不发表意见,弃权;

看到这里,可能有点糊涂了,曾经李治提拔的大臣,不是有四位吗,怎么表决时,只有王志宁一个人参加呢,而且还临时多出两个刺头,处处和自己作对?

原因很简单,除了王志宁,有两位二品大员,已经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为唐太宗服务了:

侍中张行成,于永徽四年去世;

中书令高季辅,于永徽四年去世;

剩下的许敬宗倒是活着,可惜他的职位还不够,只能在外面干着急。

(李治统治初期,政权不稳定,同样是永徽四年,房遗爱案爆发)

那一年,在皇帝随后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出现了两个新面孔,来济和韩瑗。

这两个人,出生地不一样,来济生于江都,韩瑗呢,来自陕西三原,但他们的家族,都来自南阳,原先算是南阳大族,在李渊起义后,父辈们投靠唐朝,张行成和高季辅死后,由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推荐,两人进入政事堂。

闭门会议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4比0,王氏还是那个皇后。

对于这个结果,唐高宗有点不大高兴,但是他没有放弃,继续第二个提案:既然皇后你们不让换,武昭仪人品样貌没话说,我要给她升官,之前的昭仪,是二品,现在要升到一品,这总可以吧。

这一次,第一批站出来反对的,还是来济和韩瑗。

官小,就要多卖力。

来济和韩瑗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唐朝的后宫,按照等级排列,分别为一后、四夫人、九嫔妃,后面还有,历史崔记不清了,总之,后宫一品的夫人,只有四个,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现在这四个都有主,而且她们都没犯什么错误,不能皇帝看着不顺眼,就撤了吧。

对于这个问题,皇帝李治也是有备而来,四个夫人确实都没什么问题,不能换,那我加一个总可以吧,我封武昭仪为武宸(读chen)妃,只是加个名额而已,给皇帝个面子。

来济和韩瑗,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对原则坚持的很,皇帝说情也不行,既然祖制只能立四位夫人,就是四位,不能多。

好了,这次会议,以李治的失败而告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一点赏赐,这帮老东西管的太多了。

(影视剧中的来济和韩瑗)

虽然王氏保住了皇后的位置,但是在后宫,王氏,已经全面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武则天因为女儿死了,痛恨王氏,李治不仅失去女儿,在朝堂上受的窝囊气,也怪到了王氏头上。

永徽六年,也就是小公主死亡事件的第二年,皇城内宫中,爆发王皇后和母亲魏国夫人的整蛊事件,王氏再一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这一次,唐高宗李治没有急着召开闭门会议,他在等,等待一个时机,因为政事堂主事的,都是元老派,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在这种涉及家族的问题上,从没有退缩过。

永徽六年的某一天,唐高宗在御书房看到了一封信,他知道,机会,终于来了。

这封信的署名是李义府,李治也认识,曾经是自己的太子舍人,因为文章写的好,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推荐,进入中央,经过十来年的努力,终于爬到了弘文馆学士的位置,负责修撰国史。

学士是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享受的称呼,而且李义府在中书省门下,担任中书舍人,这是个六品官,却因为负责起草诏书,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这一切,在永徽六年走到了尽头,因为在考核中不合格,被部门负责人长孙无忌扫地出门,去壁州担任司马。

壁州的位置,在今天的四川通江一带。

李义府的老家就在四川,作为家乡人民的骄傲,李义府不想回去,太丢脸了,但是上级命令已经下来了,违抗命令,连司马都没了。

李义府很沮丧,临行前,找同事兼朋友,中书舍人王德俭告别。

这个王德俭是许敬宗的人,老许在前面出过场,是皇帝李治的亲信。

酒过三巡之后,王德俭就给李义府出主意:

现在皇帝和宰相们的关系很紧张,你得罪了宰相,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皇帝,而目前皇帝最关心的,就是怎样让武昭仪成为皇后。

想不去壁州,只有在这方面,想想办法。

李义府回到家,思考了下王德俭的建议,决定拼一拼。

于是,挑灯夜战,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第二天,连夜送进了皇宫。

这封信的内容,是引据经典、旁征博引,要说明的内容就一个,皇后和昭仪,都是皇帝的女人,属于家事。

唐高宗李治看到这封信后,很高兴,立马派人和李义府说,你壁州先不用去了,留在京城听用吧。

还没等李义府回复,李治就紧急把宰相们召进宫,得意地将这封信,递给了长孙无忌。

诸遂良看到了这封信,还是坚持那个观点:

皇后,是先帝任命的,无缘无故就撤了,说不过去。

这边宰相和皇帝正在扯皮呢,外面炸开锅了。

李义府的遭遇,激起了中下层官吏们的希望,长期以来,要升到三品以来官位,首先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家世要好。

虽然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已经执行了好多年,但是李唐开国的班底,和隋朝一样,都是关陇贵族,当上大官,是要讲究出生的。

科举制和贵族制,两种制度并行的结果,就是上层掌握实权的,都是豪门贵族,而中层以下,聚集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

为了表达对李义府的支持,由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带头,大量中下层官吏,纷纷上书。

有了这帮人支持,皇帝底气足了,第二天,继续召开会议。

这一次,李绩甚至没表态,直接请了病假,王志宁依旧不说话,但是褚遂良和韩瑗显的很激动,不过他们已经不再纠结皇后了,把矛头对准了武则天: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唐高宗李治像周幽王,武则天呢,是褒姒。

这俩可是帝国统治的反面典型,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因为玩心比较重,喜欢上了褒姒,于是废除原来的皇后,把褒姒扶上了皇后的位置,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陷西周都城。

话说到这份上,就没办法私了了,结果,韩瑗和诸遂良都被拉出了大殿,诸遂良的宰相,丢了,被赶到了潭州,最后抑郁而终。

没了诸遂良和韩媛,长孙无忌和来济也不敢说话了。

照皇帝这个架势,是打算一口气把老臣们都给收拾了,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长孙无忌看的太多了,决定先稳稳,看看局势再说,没想到的是,这一缓,再也没爬起来。

永徽六年,也就是公元年11月,武则天正式被册封为皇后,第二年,公元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成为太子,元老派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李治将年号改为显庆。

-------------完---------------

谢谢转载、分享

我的私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