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多年的水利工程邵伯埭建废始末扬
白癜风专项援助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20609/10968088.html (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在扬州江都邵伯,邵伯埭是最古老的水利设施,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从兴建到弃用,也经历了多年的沧桑。 据晋书记载:晋太元十年()太傅谢安为避奸出镇广陵步邱,筑垒曰新城。他见那里地势西高东下,春夏湖水涨漫,东侵农田,西又苦旱,便在步邱以北二十里处立埭以界之,这样,“随时蓄泄,高下两利,田获其收,民被其泽”,“后人思安德,比于召伯,因以立名”。这埭就是“邵伯埭”,这城亦名“邵伯”。(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埭,是一种拦阻水流的土堤坝,又叫堰。它能有效地防止河水下泄,起到蓄水利农的作用,也不影响航行。但是,船只过埭时,却要靠设置在河两岸的“埭程”(一种依靠人力或畜力的绞关装置)牵引,才能使船只沿着埭两侧平滑的斜波滑行过埭。这时,“起若凌空,投如堕井”,如遇重载,则要先卸后装,既费时,又费力,还会损坏船只与物资,也不太安全。 为此,人们便探求改进。到唐宝历初年(-),观察使李渤在灵渠上建斗门,用以解决漕舟航运过埭的问题。到唐代后期,“江阳县邵伯埭有斗门”(见《天下寰宇记》)。埭中设计斗门过船,门启船行,自然要便捷得多。但船过斗门时,由于水位落差产生的急流,使船顺行时如飞箭,稍有不慎,会有撞船的危险;逆行时象爬山,也还要用缆绳拖拽,万一缆绳绷断,则会船毁人亡,也很危险。 宋真宗天禧二年(),江淮发运使贾宗提出废堰、凿近埭漕路的建议。他说:“诸路岁漕,自真、扬入淮、汴,历堰者五,粮载烦于剥卸。议开扬州古河,绕城南接运渠,毁龙舟、新兴、茱萸三堰,凿近堰漕路,以均水势,岁省官费十数万,功役甚厚。”朝廷准之,“明年,役既成,漕船无阻,公私大便”(见《宋史·河渠》卷九六)。这时,浚渠通漕,不再经过“五堰”,龙舟、新兴、茱萸三堰虽毁,而邵伯、北神两堰作为备用航道,却仍旧保存。 宋时,淮扬运河的最大问题就是水枯河浅,漕舟过埭也就更为困难。太宗雍熙年间(-),时任淮南转运使的乔维岳为解决“粮载烦于剥卸,民力罢于牵挽”的问题,曾在西河第三堰发明创造了“二斗门”。“二门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悬门积水,俟潮平乃泄之,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矣”(《守史·乔维岳传》)。这种“二斗门”的复闸,有二个斗门,一个斗室。斗门可以升降积水,当斗室水位分别与上、下游水位相平时,即可开门通行。“乾兴元年(注:)在邵伯埭改建复闸,以通运舟”(《梦笔溪谈》卷十二)。后来,“殿直王乙者,请自扬州邵伯埭东至瓜州,浚河百二十里,以废二埭。”对王乙要废二埭建二闸的建议,皇上请江淮置制发运使钟离瑾根据情况定夺。钟因经费问题,认为同时改建二个闸“工大不可就”,便只在邵伯埭旁建了二斗门闸。虽然邵伯埭已遭弃用,但还依然故我地存在着。(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直至宋仁宗天圣中(-),“监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始议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为副使,表行之。始为真州闸,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二十五万……自后,北神堰、邵伯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梦笔溪谈》)邵伯埭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4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风预警1月14日江都区气象台发布大
- 下一篇文章: 运盐河古今谈之名称篇扬州江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