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到渔梁
白癜风可以完全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404/4603724.html 出歙县县城往东南行,一路沿着练江,几分钟后听到水声哗哗,就知到了渔梁,那是江水翻过花岗岩石砌筑的渔梁坝时发出的声响。 渔梁古镇就在坝上,有一条卵石铺地的鱼鳞街依练江而建。 大学那会有位研究徽学的老师,曾用八个字形容徽州的地理大势:“封闭的山,开放的水”,并说这也是理解徽州历史和文化的关键。徽州多山少地的自然环境提供了竹木茶果等物产,但也导致耕地稀缺,使得徽州人很早就出门谋生,当地有“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古谚。从徽州外出,虽然可以翻山越岭走陆路,但更好的选择是沿着开放的水路去往江浙皖赣各地。 于是,有关渔梁的前世今生,都要从眼前这条练江说起。 发源于黟县五溪山脉白顶山东麓的横江,与发源于休宁怀玉山脉率山六股尖瀑布的率水,在黎阳相遇,汇成了举世闻名的新安江,然后往东在歙县的深山幽谷之中九曲回环,在它最终进入浙江变身为富春江之前,一路接纳了众多来水,它和其支流覆盖了徽州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支流就是练江。 练江的本干很短,大致是从歙县城下才始称“练江”,至浦口注入新安江,只有6公里多。而从地图上看,歙县县城蹲在一个小盆地里,练江的主干和几条支流正是在这里相汇,关于这一点,《大清一统志》里说的明白:“环绕郡城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分派合流,直泻如练,而抵于城南,平衍停蓄,竟川含绿,是名西溪”。歙县历来都是徽州府治所在,在屯溪崛起之前,一直扮演徽州中心城市的角色,它兴盛千年,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身处练江四水(扬之河、布射水、富资水、丰乐河)汇聚之地的地理优势。四水串起了徽州北部许多著名的村落,徽州六县中的绩溪县城华阳镇也坐落在四水之一的扬之河畔,更流经许多物产盛地。这些地方物资的运出转进,很多时候都要顺流先到歙县来。 发源于绩溪东北天目山中的扬之河是练江的正源,不知最初是哪个站在水边,起了幽幽相思,摄取了《诗经》里这个优雅的名字。扬之河在接近歙县县城的东山营接纳了从西北流来的布射水。再往西南一点,富资水亦从西北方向赶来,在下葛塘汇入。从东山营往南一里许,丰乐河在歙县西门外的河西桥下等待扬之河的到来,至此四水终于合流。河西桥以下的河段就称作练江,让人想起谢朓的诗句“澄江静如练”,它在歙县城下打了一个弯,折向东南,绕城而过,向新安江奔去。 渔梁坝就坐落练江的尾巴上,大有尽收来水的气势。虽然练江的四大支流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堤堰堨坝,但没有一处在规模功效上能与渔梁坝相比,其实放眼整个新安江上游,毫无疑问它也是最大的古代拦水坝。 隋末汪华将歙州州治迁到乌聊山下,即今歙县县城所在地,然而城下练水湍急陡泻,水涨之时城池难保,水浅之时城内井干,成了一大祸患,所以唐代在江上垒石为梁,用以缓流蓄水,这就是渔梁坝的肇始。南宋绍兴绍兴三十一年(年),江水冲决石梁,至嘉定十四年(年)又在石坝原址上聚石立栅,绍定二年()年予以加固增扩。石坝在元末明初再次崩坍,明弘治十八年(年)徽州府尹彭泽督工重修,以后明清历朝多次维修,使得石坝至今无恙,在南岸山坡上还留有一通明万历三十三年(年)修坝记事碑。 米的长度,27米的底宽,6米的顶宽,50米的斜面长度,4米的高差,全部用重一两吨重的大块花岗岩层层垒筑,石块之间用燕尾石榫卯连接,上下层石块也用竖石穿插其间,所以每块石头都上下左右锁死,非常牢固。 坝的中段和南段,开有三道泄水门,从北向南渐次低落,此时正是盛夏,前几日连续下雨使得水势很急。曾有北方朋友说过:南方不管多小的河都叫“江”,北方无关多大的江都叫“河”。这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若在前几日把他拉到渔梁坝前,他大概会收回言辞中的几分不屑,那时练江水会翻越整个坝体滚滚而下,在坝下乱世上击出万千浪花,会是一幅势如万马、声如巨雷的壮观景象。 不过,在宏伟之外,我读出了渔梁坝另外一层意味。歙县、绩溪两邑群山连绵,但县城和大部分村镇都在练江流域,凭借流动的江水建立联系、互通有无,这其间形成的风土人情,创造出的伟绩传奇,有的已超出徽州地界,影响周边苏沪浙皖各地,甚至波及半个中国,值得大书特书,便会期待在江水煞尾的地方能有个带有归结意义的收官之作。 渔梁坝的功能是防洪和蓄水,最民众、最生活、最普通,没有任何纪念碑性,没有任何文学意义,它虽有坚不可摧的模样,却不是傲然站立的伟岸姿态,甚至谈不上有什么美感,而是横躺下来,让人能在岸上俯看,也能下到石坝上休息玩耍。七月的黄昏里,有人正坐在石块上聊天,脱下凉鞋将腿放到流水里,更有孩子在坝下水势平缓的地方嬉戏游泳。 在我看来,渔梁坝是徽州气质的底里。当过往的繁华落尽,后人只能在雕梁画栋间寻找徽商的逸事传说,那些祠堂、牌坊,都已是没有了呼吸的空架子,渔梁坝却依然不改初衷,履行着千年不变的职责,默默滋养一方,诠释着生生不息的意义。 是母亲。 于是,一切大喜大悲都在它的面前柔化,挟带了无数故事的练江水在她的身上顽皮地翻过跟头,便安静地流入新安江,然后默不作声地流向大海。 徽州曾经有首流传很广的《路程歌》,又名《水程捷要歌》,唱的是从徽州到杭州,六百里水程上的段落,起始第一句是“一自渔梁坝,百里至街口”。徽州人出外经商,大多是走新安江水路,而将渔梁作为起点,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儿距县城南门不过一两里路,抬脚便到,渔梁坝筑成后,船只不能通过,货物必须在此转运,而坝下的一片水域成为理想的泊船之处。就在大坝的跟前修起很多的石埠头,一踏踏台阶往上,通向曾经繁华的渔梁老街。 徽州人多管渔梁叫“梁下”,歙县和周边的特产,如茶叶、竹木、墨砚等,在梁下捆扎上船,穿过前方紫阳山下八墩九孔的紫阳桥,下经浦口入新安江,经过歙东山区下到淳安进入浙江境,一路下富春江、钱塘江,可达杭州,再通过运河等航道去往江南各地,也可在建德的梅城码头折进兰溪江,往南可上溯到兰溪,甚至浙南的金华和衢州。反之,徽州需要的布匹、食盐等百货又从杭州等地扬帆,逆水而上运抵梁下。这一来一往的贸易,大大刺激了渔梁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交通商业性的集镇。 渔梁名称的由来,与该地先民曾以渔业为生有关,“渔”字不用解释,而所谓“梁”,是指在水中筑起像桥梁一样的堰,作为一种与鱼筒配合使用的捕鱼方式,正所谓“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村因梁名,地因坝传”。 有趣的是,如果从空中俯看,渔梁的格局形状确实像条鱼。东西向的渔梁街依水而走,呈两端低中央高的弓形,就像鱼脊,街面中间铺砌的旨在防滑的小卵石是片片鱼鳞,从主街向两旁伸出的一条条巷子,好比根根鱼骨,街巷之间的区块被密集的商铺和住宅占据,成为鱼肉,而江边那一溜儿石埠,就是鱼鳍了。 如今徽州古村镇名声渐大,若问起徽州是什么样的?答案,我猜一定是三分色调构成的印象:一分是白墙黑瓦的淡雅,一分是青山绿水的疏朗,一分是四月油菜花的明快。仿佛都是些深居世外的桃花源,唯有炊烟袅袅鸡犬声声。而渔梁脚下这条老街长两里多,街道两侧多为前店后宅式二层建筑,基本还保留了旧时模样。底层临街的是一字排开的木铺门,白天时全部打开,二楼是用木板隔成的房间,朝外的窗户常常装饰带花纹的栏栅,上方会挑出遮风挡雨的长屋檐,这和那些多高墙深院的封闭性村落大不相同,倒是更像苏南浙北那些水乡古镇,一派活泼泼的市井风味。 主街两侧的大小店铺,最盛时曾达百家,一些墙上旧时的店号还隐约可见,许多商号既做零售,同时也致力于转运、批发等大宗贸易,盐、典、茶、木是徽商的四大产业,以及各类船行、客栈,当年在这条街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渔梁过去的居民,多是渔民、船夫、码头工和普通商家,其中的大姓,一为姚氏,这和歙县境内新安江上的大码头深渡一样,他们多营生水上,于是就有“摇(姚)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戏语,另外的大姓是巴氏,渔梁最有名的历史人物是清乾隆年间篆刻大师巴慰祖(虽然上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寄居扬州),此外几乎没有巨商大贾,也没什么官宦之家,徽州乡下“一门三进士”、“同胞两翰林”比比皆是,而渔梁是个另类的平民社会。因而那些徽州建筑的华彩乐章,如高耸的牌坊、幽深的大宅,在渔梁几乎不见,除了和店铺结合的住家外,此地的民居多集中在南北巷子里,规模一般不大,位于中街上巴慰祖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有白果木作梁的客厅,有精美的木雕,是渔梁现存最大的一栋古宅,但放在整个徽州,就实在挤不进上流。 王振忠老师在《两地书》一文中,曾提到徽州文书中发现过一封信函,是一位守在徽州老家照看公婆儿女的商人妇,写给离家丈夫的两地书。信中絮絮叨叨说了许多家里的事,颇有另一种“安居平五路”之感,由此可见徽州女人持家之辛劳,在说完家长里短后,便催促丈夫早日还乡,“叫船须当赶快,不可沿途搭人,富阳、桐芦(庐)经过,七里龙(泷)也要小心,到了严州加纤,水路更要赶行,船上出恭仔细,夜间火烛小心,路上冷物少吃,尤恐吃了坏人”,不仅为丈夫规划了逆新安江而上的行程,还特别提醒沿途注意事项,船要走得快,就不能搭载旁人,过了严州府,水浅滩多,记得要雇纤夫,船上上厕所要当心,晚上用火烛要当心,不要贪嘴吃冷食,当心拉坏了肚子。 最后说到“平安到了梁下,千万不可步行,雇轿抬到家里,铺盖交与足人。”那意思是到了渔梁坝,你就别耽搁,赶紧上岸雇顶轿子,赶紧回家,行李别担心,交给过塘行的伙计随后送来。 字里行间,仿佛让我们看到这位灯下妇人急笔切切的样子。 而这是渔梁见证过的无数个家常故事中的一则。 (注:渔梁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渔梁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慰祖宅、紫阳桥均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手绘∕李国光摄影∕常晓元、耿朔 (该文曾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年第16期,文字和图片有改动。) —— 欢迎点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2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文摘郭沫若我与考古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