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文学篇巨匠郭沫若,是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本文是郭沫若同志一九三六年所写,发表在《生活学校》第一卷第二期,《沫若文集》未收,有关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均未见著录,《考古》年第5期重发此文。

纪录片《百年巨匠》文学篇将拍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六位文坛泰斗。年12月,《百年巨匠》文学篇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开机仪式;年7月,《百年巨匠——郭沫若》在北京举行开机仪式。

我与考古学

郭沫若

郤说这考古学在西洋是称为Arh?ology的。名目虽然叫“古”,其实是很年青的一种学问。在欧洲只有百年光景的高寿,在中国似乎还仅仅是十岁左右的小孩。这种学问是要以纯粹的客观的态度,由地面或地底取出古人所遗下的物证来,实事求是地系统的地,考察出人类的文化从古以来所历进着的过程。这种学问是正确的史观之母体或其褓母,而对于向来的仅据不尽可靠的文献站在种种利害的立场上所捏造出的旧式史观是处在对蹠的地位。因而这种学问也每每受着某种国家的仇视,有的国家,在考古学上的业绩尽管相当地丰富,对于既成的史统是谁也不敢破损分毫的。

我们中国在从前和考古学相类似的学问上的工作也未尝没有一点,如北宋以来的金石学,一些学者也曾经作过地面的蒐索与古墓的探检,其所探检的结果也曾刊布为种种的图录。承继着这一部门的学识的人,近来也有好些人改换了招牌,使用着“考古学”这个时髦名称的。当然,金石也自当为考古学的对象,然而象旧式的金石学只是欧洲方面所说的记铭学(Epigraphy),那和“学”都还有点距离,要称为“考古学”似乎是有点冒牌的。所谓“学”,应该具有严密的实证的方法而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旧时的金石学,只是一些材料的杂揉,而且只是偏重文字,于文字中又偏重书法的。材料的来历既马虎,内容的整理又随便,结果是逃不出一个骨董趣味的圈子。往年我曾称那种学问为“纸上的杂货店”,因而开罪了好些大学校的先生。然而,我自己实在是有点顽固,直到现在,还是感觉着那座店子所出售的商品,依然是“纸上的杂货”。

但我这样说,也并不是要夸负着:要我才是货真价实的考古学家。其实我自己对于考古学依然还在门外。我只半途出家地读过些关于考古学的书,译过一本米海里斯的《美术考古学发现史》,如此而已。我自己既没有发掘的经验,也没有和发掘物多多接近的机会,而我所接近的反而多是一些“纸上的杂货”。

记起来是一九二八年的事了。我第二次跑来日本,手里是一本书籍也没有的。开首耽读了一些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书。在七八月之交,忽尔想到幼小时读得烂熟的《周易》里面,很有丰富的辩证式的意味,便在东京的一家旧书店里,花了六个铜板买了一部“明治十四年辛巳新镌”的《易经》,是薄薄的两册,除了附有日本式的训点及卷头偶尔标注的反切和字义之外,完全是白文。但那书有点好处,是把经与传分开了的,读起来比一般经传合刊的本子来得便利。我就根据这个本子,费了八天工夫,草出了《周易的时代背境与精神生产》的那篇文章。有趣的是文章刚草成,便被东京的敬言先生请我去和我客气了一下。那时倒作过一番也还幽默的想念,便是“文王拘而演《周易》”,反过来却是“《周易》演而沫若被拘”。

被敬育先生款待了三天,回寓之后又继续着作《诗经》和《书经》的研究,但也同样的可怜而且胆大,所凭借的本子也只是花了几毛钱在东京买的朱注本和蔡传本,一口气又写成了那篇题也长文也长的《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及其在精神生产上的反映》。然而在文一做好之后,自己便有点踌躇起来了。《诗》《书》《易》这三部书尽管是为一般人所相信的可靠的书,但那是在世上传了几千年的,有无数的先人之见渗杂在那儿,简编既难免偶有夺乱,文字也经过好些次的翻写,尤其有问题的,是三部书的年代都没有一定标准。因此我从那三部书里面所建筑出的古代观,便不免有点仅是蜃气楼的危险。因此我也就切实地感觉着有研究考古学以及和考古学类似的那类学识的必要。我的对于甲骨文字和殷周金文的研究,便从这儿开始了起来。

右为甲骨文合集拓片,左为郭沫若所临甲骨文集字。

集字为: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甲骨文字的存在,本来在二十年前,早已是为我所知道了的。那时候罗振玉和王国维正侨居在日本的京都,我是在冈山的高等学校肄业。但我那时候所学的是物质科学,虽然在学校的图书馆目录上看见过有《殷虚书契》的名目,但不曾取出来阅览过。十年之后,到切实地感觉着有研究它的必要时,到东京的书店里去探问了一下,才大大地骇了一跳,觉得要做一个那样的学者,在自己是未免有点僭妄的。一部《殷虚书契》的前编,只有四本书,纯是一些甲骨文字的拓片所影印成的,而要四百块大洋,并且还买不到手。(这所说的是初版,四年前曾再版,价百元,但现在也不容易买到手了。)又有《殷虚书契考释》,两本书,也要管十来块钱。这第二种,算忍了一下痛苦,托上海的朋友替我买了一部来。读了后,自然是得到了一些见所未见的快活,然而只是间接,终竟是不能满意的。因此便起了一个不读原书誓不休的决心,那时曾写信回国四处告贷,然而终借不到手。幸好在东京的上野图书馆发现了有一部《殷虚书契》的储藏,后来又由友人的介绍到东京的东洋文库去阅览,在那儿凡是关于甲骨文字及殷周金文的书籍,几乎是应有尽有的。于是在九十两月,除掉礼拜而外,几乎天天都跑东京——我住的地方是在东京邻县的一座小村落里。就那样,仅仅费了四五十天的工夫,把所有关于古器物古文字之类的著作便完全读破了。在未读之前觉得有点可怕,被一些大人先生们说得神乎其神的东西,在一着手读之后,其实也只有那么一回事。

中国的一些大人先生们看见年青人不大搅古学,动不动便要发出浩叹,道一声“斯文扫地”。其实据我的经验看来,凡是有了科学的素养的人,如要回头来搅搅古学,那“斯文扫地”的叹声倒是该由我们来发出的。一些大人先生们,大多只是些纸老虎,有点钱买得点子巾箱挟板来不外是拿去装饰一下壁头;其有真正的“斯文”中人,有本领去“皓首穷经”的,也正十足地表现着他们是笨伯。一部经书,有多么点子大道理,公然值得人皓首去穷!然而穷得通都还是好的,事实上连能认得几个古字的老学究都找不出好几个。呜呼——且让我来浩叹一下吧——真真是“斯文扫地”矣乎!

大约就是因为着“斯文扫地”了吧,近来又有些大人先生们在主张“读经救国”了。这主张颇被我们的前进的朋友们反对着,但在我看来,觉得倒是很可以赞承的。我赞承那些主张“读经救国”的人们,自己忠于自己的主张,把手里的兵权政权通同解放出来,交给贤者能者,自己回家去认真地读读经,那中国倒真正是可以得救的。

搭题太做远了,还是回头来谈谈考古学吧。

在上面已经说过,我对于考古学其实还是在门外;不过我是明白:就和其它的学问是必要的一样,考古学也是有必要的,尤其在我们中国。我们中国古代的详情,至今还是在墓里。民族的来源是怎样,文化的分布步骤是怎样,和外来文化的交涉是怎样,以及古代社会的构成,各个构成阶段的递禅……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欧美人把他们的地下图书室几乎是剿翻了的,埃及波斯印度方面的发掘也做得几乎没有余蕴,大家的目光都在注射着我们中国。尤其我们的芳邻,那是垂涎得更厉害的。朝鲜的乐浪文化已被发掘得很有成果,满洲的渤海遗迹又络续在被他们探检了。军队到处便是考古的学者到处,这办法颇有点拿破仑之遗风。拿破仑远征埃及是带有许多学者同路的,他是以军事的远征兼行着学术的远征。近代的考古学,尤其关于埃及方面者,实际是由拿破仑所孵化出来的。我们中国也有不少的拿破仑的追随者,然而对于学术一层,却只能叫叫“读经救国”而已。

中国万事都落后,但落后也有落后的一点好处,便是看着先进者的脚迹,我们可以学得一些乖。先进者费了无数的纡迴曲折,惨淡经营,发明了许多的方法出来,我们只要还没有愚到连选择力都没有,是应该赶那最前进最有效的方法选来,努力运用着,追赶上去的。这样,说不定还会有“后来者居上”的一天。然而不仅不知道“见贤思齐”,不仅不知道“利中取大”,反而要回顾着后路,把全国的趋势朝后拉——那自然也是一条路,请快些把中国拉到埃及、巴比仑、印度的地位去吧!到了那时,别的且不说,就是咱们的古也用不着咱们费力,自有外国学者替我们“考”。而考古学,在我们,自然也就没有用处了。

“我与考古学”,便于此告终。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

人物简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鼎堂等。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年春赴日本留学。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年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年到年间,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并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年,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著有《女神》《王昭君》《聂莹》《卓文君》《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文学作品,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剪影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代表单宇红,《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文学篇总导演肖同庆共同为《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揭幕

▲郭沫若女儿郭平英出席《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仪式与《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合影

▲《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仪式后出席嘉宾合影

▲《百年巨匠——郭沫若》开机仪式上,摄制组开机揭幕前向西城区图书馆及少年宫捐赠《百年巨匠》系列图书及光盘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蔡武,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时任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郭沫若纪念馆副馆长赵笑洁,《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共同为开机仪式揭幕

▲《百年巨匠——郭沫若》开机仪式嘉宾合影

报道集锦

▲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栏目对《百年巨匠——郭沫若》开机仪式的报道

▲央视十三套“新闻联播”栏目对《百年巨匠——郭沫若》开机仪式的报道

▲央视十三套“朝闻天下”栏目对《百年巨匠——郭沫若》开机仪式的报道

▲北京纪实高清频道对《百年巨匠——郭沫若》开机仪式的报道

▲北京卫视“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