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培育创新发展主动力助推宜创新
□市科技局市第七次党代会强调要全面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扬州发展的主引擎、城市转型的主动力,并将实施创新发展“”工程作为未来五年扬州发展十件大事之首,吹响了“宜创”城市建设的号角。市科技局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党代会精神,制定贯彻落实工作举措,着力加快产业创新、项目创新、企业创新、区域创新、服务创新,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宜创新扬州建设。一、聚力优势创新产业,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集中力量发展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按照市党代会把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作为第一优先鼓励发展的基本产业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扬州软件园、江广智慧城、联创软件园等科技载体建设,引进知名软件与互联网企业和人才团队,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打造软件和互联网名城。二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产业。聚焦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加快高附加值的核心单元、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掌握核心技术的重大整机的开发,推动装备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年产值达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积极引进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高技术、高质量的军工研发项目,加快市开发区“军转民”和扬州高新区“民参军”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园建设,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围绕我市基本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企业实施项产业技术研发和5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力度、扩大有效投资,开发一批具有高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二是以平台建设提升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项目。推动已开工综合体特别是主城区新建综合体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尽早完工;已运营综合体进一步完善“创业孵化+科技中介服务”功能,提升综合体运营质态。到年建成0万平米的科技综合体和众创空间。三是以双招双引集聚科教合作项目。实施新一轮“科教合作新长征”,继续开展“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组织科技综合体和科技服务业专题招商,招引世界强企业、央企、知名高校在扬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家以上,借智借力促进创新发展。三、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一是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支持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新生代企业家,促进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体系,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创业孵化链条,从孵化器到产业化基地“一条龙”培育,促进一批创新实力较强、具有发展潜质的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推进投保贷联动试点,努力打造创投先行、信贷跟进、风险补偿、“两保”支持、上市助推的科技金融体系,鼓励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到年,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上市(挂牌)企业均超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0家,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超过00家。四、着力打造重点创新园区,提升区域创新水平。一方面推进三大创新板块建设。着力建设江广融合区的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板块,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扬子津科教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板块等,加快科技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打造能够体现江苏高度、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创新板块,成为扬州创新发展的优势特色。另一方面构建覆盖县(市、区)的“1+2+N”高新园区体系。推动扬州国家高新区智能装备、生物科技、军民融合“三园同建”;推进高邮、杭集省级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绿色光电”和“民生科技”产业发展;推动宝应、仪征、江都、广陵创建省级高新区,培育壮大高新园区创建梯队,力争实现高新区创建县(市、区)全覆盖。五、建设公共科技平台,服务创新创业发展。一是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和产业创新育成中心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二是大力建设技术交易市场,重点加快技术市场大型仪器共享、技术合同登记、科技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市场为动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三是抢抓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契机,推动创新驿站孵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打造大众创新创业的示范田。四是健全科技情报服务网络,在主城区建设科技图书馆,提供线上线下的创新资讯服务。五是促进国家农科园向国家农高区升级,在高邮建设农业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推动优质农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扬州通讯中共扬州市委机关刊物gxun1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2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扬州这条夺命线又发生严重车祸,一轿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