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圣母祠的千年兴衰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
中科白癜风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据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载,昔有“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及,以状上,因以其处为祠,号曰东陵圣母”。后来,东晋葛洪也在《神仙传》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杜姜,这位被神化了的东陵道姑,因有能“变形”的“左道”,被“县”以为是“妖”,致使有了牢狱之灾,但又由于其能“通神”、“升天”,反被“上”尊为“圣母”。百姓则由于其“民所奉事,祷之立效”,而在宜陵建祠以祭。据史载:东陵圣母祠始建于东汉明帝五年(62),因为当时圣母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所以圣母祠也只是由民间建造,虽然简陋,倒也兴盛。(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后来,由于圣母“灵验有答”,再加上群众的口口相传,其影响与范围也就不断扩大。所以,到东晋时,康帝(-)“以为中兴之瑞,诏于其所,置仙宫观”。这时的圣母祠今非昔比,已是朝廷建造的“仙宫观”,“邃宇既崇,真仪丽设”,无论是祠宇的建筑规模,还是神像的雕塑水平,都比以前更加崇伟瑰丽了。至此以后的多年间,圣母祠一直香火不断,成了广陵一带城乡百姓瞻仰、朝拜的圣地。到了隋代,由于隋炀帝“苛禁道侣”,将圣母祠“东迁”,从此“运终多忌”,不仅地处“芜翳荒郊”之境,祠庙也是“栋宇未复”。对此情景,百姓们只能发出“谁其兴之”的感叹!直到唐宋以后,这种状况才有了根本转变。唐德宗贞元九年()僧人怀素从家乡湖南“上游西国”,途经宜陵时,为圣母的事迹所感动,不仅去拜谒了东陵圣母祠,而且还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圣母碑》,详述了圣母得道的过程、助人避灾的恩德以及受人欢迎的声誉。怀素东陵圣母贴原拓在宋仁宗庆历六年()时,扬州大旱,民不聊生。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体念民艰,亲自带领一班官员专程来到东陵圣母祠祈雨,希望圣母能“广敷阴施,惠此一方”,使“时泽霈然,年谷大获”。韩琦(年8月5日—年8月8日)唐、宋两朝的两位名人,一官一民,一公一私,分别用他们的筆与行,为圣母做了无声的宣传,使其声誉日隆,影响愈远。于是,“远近归附,倾匝江淮”,“奠祷云集”,江淮之间的老百姓,不问远近,都来投奔圣母,向她祈祷,求她保佑,圣母祠又恢复了昔日的盛况。宋哲宗元佑三年()时,复又将东陵圣母碑摹刻上石,立于祠前,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来圣母祠有祠无碑的状况。此时的圣母祠,可谓盛极一时。殿宇3进,“东陵圣母祠”的石额置门上端,一方“东陵圣母碑”横立后院。进门楼,入重门,绮窗朱门,殿宇堂皇。庭前,假山叠石,古柏参天,花台锦绣,紫竹成林;殿内,圣母端坐,法相庄严,香烟缭绕,信徒济济,好不气派。(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到了明代,圣母祠又遭厄运。明熹宗天启年间(-),圣母祠被宜陵五大家之一的张春台改建成东嶽庙。据传由于圣母大怒,连降火灾,当事者怕殃及自身,才又将其后进改为圣母祠,偏居于东嶽庙的西北一隅,但已非昔日的恢宏气势。其貌世人依稀可忆:从东嶽庙西侧进门(一开间上下两层),过一深长巷达圣母祠,大门上方仍有“东陵圣母祠”石额。两侧分列石鼓,高门槛,能上能下。进门为院落,东西厢房各一。正殿3间,圣母像仍坐龛中。庭前紫竹数竿,聊为点缀。从此,圣母祠日渐式微,直至民国三十六年()被拆。圣母祠早已荡然无存,唯有一碑一挂像存世,仍为稀世珍品。碑为怀素撰写碑文的《圣母碑》,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二室。挂像为明代画家王履画的圣母像,圣母端坐白石之上,背后伴以苍松,左下角绘有青鸟,一副仙风道骨。过去每逢圣母诞期(农历八月二十三)方可悬挂几天,至今仍珍藏于民间。(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5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邵伯菱的故事扬州江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