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都制三京制,古代都城多核心的设置有什
历史上有不少王朝都并非只有一个首都,比如东汉的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和南都南阳;隋朝的西京大兴城、东都洛阳和江都扬州;唐朝的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北宋的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金国的上京会宁府、中京燕京和南京汴梁;明朝的北京和南京等等。这些王朝都是一个国家出现了两座甚至三座都城,这样的设置是否不利于集权呢?下面分析原因: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上面例举的几个朝代都是大统一王朝,除了北宋之外,其余几个王朝的领土面积都很大,面积越大就越难以管辖,除了鞭长莫及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区文化的差异了,就拿隋朝来说吧,隋文帝杨坚还是北魏随国公的时候,北魏就灭掉了北齐,并毁掉了北齐的都城邺城,后来杨坚称帝后又灭掉了南陈,隋朝由此进入大一统时代,都城仍设置在北魏故都长安,但虽未大一统,但整个国家的朝廷官员都是关陇贵族集团,而北齐和南陈旧部一直遭到打压,因此北齐和南陈的遗民就一直造反,多次打压仍不见效,隋炀帝时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打压关陇贵族集团,提拔北齐和南陈的旧部到朝廷做官,同时又在北齐故地设置东都洛阳,南陈故地设置江都扬州,并使三个集团的官员不停地在三个都城中流动做官,隋炀帝本人也不停地出巡,因此使三个集团的矛盾才得以缓解,当然隋朝的灭亡可并不是这三个集团的矛盾激化引起的,而是隋炀帝自己急功近利、大修工程、劳民伤财才引起的天下皆反的结局,由此可见,设置多度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人管自己人,也就是找一个本土的地区大代理,来缓解内部矛盾的。南北朝时三国地图隋朝统一后疆域图第二种情况是皇帝变更引起核心集团利益改变,因此需要迁都用以削弱原有皇帝的势力,这种情况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了,明成祖朱棣是靠造反从自己的封地燕京杀到南京的,夺了侄子皇位后,由于南京原有势力太过强大,于是就迁都回自己的势力范围燕京,更名北京并定都于此,但又与旧势力妥协,没有取消南京都城的名号,而都城南京从此也徒有虚名。隋炀帝也有这种原因,隋炀帝在位中后期几乎都没有在大兴城居住过,中期主要在东都洛阳住,晚期主要在江都扬州住,而扬州就是隋炀帝的势力范围。明朝疆域图还有一种情况是皇帝自己个人喜好而设置的首都,但从来都没有发挥首都该有的功能,这种一般是陪都,如东汉南阳,宋朝洛阳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5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运河是宝应的母亲河魅力宝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