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盐河,在历史上一直是盐运,漕运的主要通道,它沟通江淮东部,连接江海平原,对繁荣通,杨,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民众一直视其为母亲河。

正所谓国运兴,河运亦兴。随着政权的更迭,运盐河也随着王朝的兴衰而屡废屡浚,时塞时通,起起伏伏,反反复复。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由于江淮一带战事频仍,百业凋零,百姓颠沛流离,运盐河也因年久失修,一度淤塞不通,一直到隋文帝时才又复活。

隋文帝为了统一天下,听取谋士意见,开山阳渎,藏匿精兵百舰,而以老弱残兵和破败战船陈于邗沟一线,麻痹对方,以便一举击败隔江而治的陈国。开皇七年()开挖的山阳读从茱萸湾向东至宜陵,再折向北经樊汊,高邮三垛,宝应达淮阴之北。其中,从茱萸湾至宜陵段的河道,就是在原运盐河故道基础上拓宽浚深而成。后在隋仁寿初()又复浚茱萸沟。这样,大大恢复了运盐河的通航灌溉功能。

唐时,运盐河一度成为扬州出海以及国际友人从海上西渡入唐的通道。据史载,当时日本,新罗的遣唐使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学者,商人就是从东海登陆,沿运盐河入唐来扬州的。

北宋时,朝廷对运盐河也十分重视,多次进行疏浚,以畅其道。嘉佑年间(-)淮南江浙荆制置发运副使徐的调兵先后疏浚了江都,泰州,如皋段河道。熙宁九年()专门修复泰州段面河道。后来在景泰二年()又对运盐河全境进行了一次全面疏浚。

但到南宋中,后期,运盐河又遭厄运。几乎是满目疮疾,几成废河。元时,复又重浚运盐河,恢复了通航。可在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硝烟笼罩,运盐河又濒临湮废。

在明时,运盐河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先是平江伯陈瑄于永乐七年()开白塔河,从宜陵分运盐河水南出长江,同时江南漕运不再绕道瓜州盘埧,而是径直过江,从白塔河经运盐河至大运河,从而使运盐河承担起繁重的漕运任务,也随白塔河多次治理。嘉靖四十一年()巡盐使金奎疏浚了江都至泰州段河道,万历八年(’又自湾头浚至泰州南门。

清代时,雍正八年()浚扬州至通州浅窄地段,乾隆十年至同治十年(-)又先后四次进行疏浚,而到宣统元年()为了开启扬州至南通之间的轮船航运,大达商轮公司又对运盐河进行了一次全线疏通。

解放后,年,新通扬运河开挖,切断了宜陵镇西运盐河(即老通场运河)的段面,影响到航行与排灌,故从-,人民政府又先后建起五里窑闸,三里窑闸与宜陵地涵,从而恢复了运盐河的航运与排灌功能,至今依旧发挥着作用!〈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