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都吴桥30多年了,这路终于修成我
中国江苏网7月19日扬州讯七月,骄阳似火,气温一路攀升至38摄氏度。在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王河村,与骄阳一般火热的不仅是气温,还有沸腾的民心!“学党史,办实事!村里这回居然把庄前路拓宽了2米,宽度达到5.5米,再也不会不好会车了,再也不会把车开下河了……”随着路一米一米的修起,村民们的内心共同为这一喜事而高兴,而欣慰,而沸腾——这条长2公里、贯通全村东西的主干道,终于有了新“出路”。修路前王河村,年以前一直是一个区级经济薄弱村,别说修路,就连村组干部的工资都曾难以兑现。村里工业为零、三产为零、特种农业为零。属于纯传统农业村,全村人就指着亩耕地刨食。至于修路,这绝对是个极奢侈的事!“30多年前这里就是一条宽约1米的土路——庄前路,路北是住家,路南一条人工河——庄前河,对当时的王河村人来说,只要可以推独轮车就是大路。”88岁的村民张林感慨道,“我年轻时曾在全国各地跑销售,看着外面那些宽敞的路,真的好羡慕,可直到年,这条路才在村里紧衣缩食下,勉强修成‘了不起’的砂石路——终于可以跑拖拉机了。”王河村人修路的标准与心愿一直在攀升!“年,村民们为了走上水泥路,自发以每户一间房块的标准进行捐款,要求修路,我家三间房,捐了块。”村党支部副书记唐林说,“由于原来的路只有1米宽,一侧住家一侧是河,要修3.5米宽的水泥路,就只能‘向河借道’,填河扩路,最终因资金有限只修了一半,剩下1公里直到年才修成。”“这些年在庄前路上出的大大小小的事故太多了,小轿车、大货车、收割机、插秧机、摩托车、电动车——刮擦的、撞车的、滑到河坡上的、冲下河的……因此发生过若干矛盾纠纷,‘罪魁祸首’就是路小不好走!”住在庄前路边的77岁老党员季德富说,“这么多年了,我时常站在门口看着这条路,看着路南的河,巴望着哪天路会突然变宽了……”年,村里亩耕地流转了亩,村民或在附近农场打工,或外出打工,口袋逐步鼓起来了,村里小轿车、货车也多起来了,到目前,全村的各种机动车差不多有多辆,3.5米宽的路显然无法满足出行需要,何况路南是河,交通安全隐患可想而知。“这条路可以说是王河人的一块心病!”吴桥镇卫健助理郑玲慧,年起兼任王河村党支部书记,她说,“我老家外地的,到王河村任职后,听到最多的就是这条路上发生的事,感受到群众的迫切需求,尽管资金短缺,尽管疫情防控等工作繁多,但党史学习教育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这路,必须修,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修!”修路后“其实,如果仅仅是修路,多万元资金就够了,前提要继续‘向河借道’——需立方米土加宽河堤。还要把路边处村民的厕所、猪圈、草垛、鸡窝等一一拆除,移除路上78根电力杆和75根电信杆……”唐林说,“如果将这些算上,约需万元!庆幸的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电力、电信等部门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移除杆线等事项最终都得到了一一解决。同时修路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一位村民还匿名向村里捐了5万元修路!”“30多年了,学党史,办实事,这路终于修成我想象的样子了……”站在新修的庄前路上,看着缓缓流淌着的庄前河水,季德富这位年入党的老党员喃喃地说。(江萱吴存峰唐文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x/15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曹王寺遗事扬州江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