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古代严朱二姓跑马争地的故事
北京酒渣鼻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应该有很多人都听过高桥古代发生的“严、朱二姓跑马争地”这个故事。少部分人是从丹徒县志里看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听别人口头说的。而县志的记载其实也很不完整,大家口头上再传来传去,难免出现误传。今天,就把这段历史拿出来,纠错、释疑、解惑、推测,供大家参考!先把相对比较完整的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 1、故事背景 很久以前,顺江洲旧有的四万余亩田坍塌到长江。后来,在明朝成化、弘志年间,这些坍掉的地方,又陆续复涨出了万亩芦柴滩。那么问题来了,这复涨出来的地方算谁的?原住户肯定说是自己的,新占者也不愿意轻易让出来。甚至,问题可能还要更加复杂。因为当时的高桥,处于丹徒和江都两县的交接处。高桥的北部属于江都,南部属于丹徒。那么,高桥中间从江水里长出来的这个块地方,是属于丹徒的,还是江都的呢?2、事情经过 南面(丹徒)有姓严的,北边(江都)有家姓朱的,这两家闹得最凶,争地抢的最厉害。于是,由丹徒、江都两地的县官,亲临分界。规则就是,严朱两家各派一人,同时骑马,分别从南北两县的边界出发,两骑相遇的地方为止,以此划分地界。丹徒严家向来善于骑马,因此得了南边十分之六、七的土地;江都朱家的只得北面十分之三、四的土地。两县令还劝这两家进行和解,结成亲家。严家有八个儿子,朱家有九个女儿,用严家四个儿子与朱家四个女儿婚配。从此之后定下界限永远平息了争端。故事大致是这样,我们拎一拎重点,纠正一下大家常见的几个认知错误,再提几个疑问和推测。1、最早的记载、出处 明朝的《开沙志》里对此事就有记载,应该是目前为止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了。丹徒县志的一段,应该就是出自《开沙志》。《开沙志》相关内容的原文,放在本文末尾。2、故事发生的朝代、时间 很多人以为事情是发生在清朝,其实不然。这件事情被记载在明朝的《开沙志》里,明朝的书怎么可能记载清朝的事情?但具体是弘治年间、还是正德年间,希望能根据各位的家谱上的记载印证后,再作判断。3、跑马争地的范围 很多人以为严朱两家所争抢的是高桥全境,这不科学!因为高桥过去历来港沟众多,真要是全境的话,跑马可能还不如人走路的速度快。《开沙志》也明确记载了是“芦滩万亩”。只有万亩,远不到高桥全境。当然地方也不小了。4、最大的谬误 一直有人认为,高桥的历史是从严朱两家争地开始的,这是最大的谬误!《开沙志》里明确记载了,事情发生前,就有四万余亩坍入江中,并且争地的主要因由就是原住户的不满。也就是说,坍掉、复涨出来之前就有人住了。江都的老朱家,是外来户,很可能不是原住民。但是这需要进一步找证据。5、推测实际争地不只这两家 《开沙志》记载了,跑马争地是严朱二家,但也说了“被坍诸家告佃”。如果只有两家的话,文法上应该不会用“诸”字。我推测,实际抢底盘的,很可能不只是这两家。这块土地上,很早就有各家各姓的迁入了,各家的家谱的记载也能印证这一点。特别当涉及到两县争底盘的时候,推出两个代表来更合适。先把地圈下来,自己人在内部分。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最关键的我就想说两点:第1点,事情发生在明朝。第2点,高桥的历史并不是从严朱两家跑马争地才开始的。好了,最后,把《开沙志》里相关内容的原文贴给大家!顺江洲去郡三十里,在大沙东北,昔开沙之曹府、马沙二围田逾四万余亩,尽坍入江。成泓间,涨为芦滩万亩。被坍诸家告佃。南有严氏(金)北有朱姓,争竞不已。丹徒江都两县亲临分界,令两人各骑马至相遇处分界而止。严素善骑南得十之六七,北得十之三四。且劝两家结姻以解之。严有八男朱有九女,以严四男配朱四女,由此定界永息争端。迄今洲之享成业者畴念前人开辟之功哉!落日江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x/13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纪念曾经的江都市嘶马镇,嘶马话永流传h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