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之乡千年古港三
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 http://m.39.net/pf/a_6038756.html 风水宝地 禅智山光好墓田 古港催生古镇,这是常有的情形。随着来往船舶常在茱萸湾停靠避风,这里逐步成为商贾和居民聚居之地,古镇于是形成。年春,在古镇山光寺藏经楼旧址墙下,两块碑刻被发现。一块是清代大儒阮元于道光甲辰()八月所题隶书“古茱萸湾”碑,另一块是其弟阮亨于同年九月以楷书镌的跋。这两块石碑是见证湾头古镇的宝贵文物。 唐代的茱萸湾镇曾被称为临湾坊。岁月无声,古镇饱经沧桑。及至近代,古镇老街两头都建有圈门,门上各嵌四字砖雕,一头为“北接棠湖”,另一头是“西连邗水”。八个字点出了古镇老街的地理位置,“棠湖”就是邵伯湖(邵伯古称甘棠),“邗水”指邗沟,即古运河。而今,人们能够在茱萸湾古镇见到的历史遗迹已经不多。除了隋代山光寺遗址、古运河避风塘、镇水之宝石壁虎等,便是长约两公里的老街了。 说起山光寺,它的辉煌已远非今人所能想象。当初,它与禅智寺齐名,堪称无人不晓,妇孺皆知。唐代诗人张祜写过一首《纵游淮南》: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历史让人无奈,是一场场无情的烽火狼烟,把茱萸湾的周边变得面目全非。张祜说的“十里长街”、“月明桥”、“禅智(寺)”、“山光(寺)”,都在茱萸湾周遭,而今又安在哉! 山光寺遗址在湾头镇老街上,此寺始建于隋代,最初是隋炀帝江都宫的北宫,后来因卜筮得“火山贲”卦,不吉利,便改为寺庙。初名“山火寺”,后改为“山光寺”,北宋真宗天禧四年()改为“胜果寺”,后曾复名“山光寺”。北宋靖康二年()四月,宋徽宗赵佶让位于其子赵桓(钦宗),南下扬州,曾住在山光寺。其后高宗赵构南逃,住在这里达一年之久。清帝康熙、乾隆六次南巡,也曾巡幸山光寺。清嘉庆八年()阮元书写了“隋山光寺”石额,立于二门之上。十年后,改寺名为福慧禅寺。现今山光寺仅存山门殿房三间,额匾“福慧禅寺”赫然犹在。禅智寺“旧在江都县北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当年,隋炀帝某夜在行宫内梦游,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醒后便将皇宫改作佛寺,题名“禅智寺”。张祜有一首《禅智寺》诗,其中说:“宝殿依山险,临虚势若吞。画檐齐木末,香砌压云根。”禅智寺的气势足可以想象。当初著名诗人杜牧带医生从洛阳来扬州,为寄居于禅智寺的弟弟治疗眼病,曾写下《题扬州禅智寺》。 禅智寺亦称“竹西寺”,自从南宋姜夔的《扬州慢》一出,“竹西佳处”成为扬州的又一美妙别名,人们就用它代指整个扬州城了。乾隆皇帝临幸竹西寺时,题了“竹西精舍”匾额,使寺庙在隋炀帝的题赐之后又有了皇帝的御笔,身价大增。这一片胜境从此叫做“竹西芳径”,乾隆帝还写有歌咏此处胜景的诗:湾头遥见起平台,说闻精蓝有上方。虽是径蹊略行转,果然松竹不寻常。 到了清代,当年的隋代宫殿与唐代长街,都已荡然无存,沦为荒草幽径。 历来帝王和文人墨客,常常从茱萸湾舍船上岸,游览竹西佳处,留下众多诗篇佳作。如今,人们身临其境,实在难以想象当初市井繁荣的十里长街,以及那段风景如画的竹西胜景了。 (本报道选自《扬州晚报》年5月4日) 长按上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xw/9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您知道自在公园名称的由来和楹联含义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