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庵的变迁扬州江都浦头镇高汉
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m.39.net/disease/a_10391279.html在浦头镇汉东村(原高汉乡韩桥村),有一座存世年,修葺一新的广福庵。此庵嵌存有一方宽36厘米、长1.08米、厚10厘米的清代石碑,与岁月相伴,记载着一段乡人捐宅为寺的历史故事。宗惟豹,乃韩桥人氏,是江都东乡宗氏十世孙,出生于康熙十四年()。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入清廷最高学府国子监求学。饱学归来后,受家庭人际与信仰影响,与沙门大权衡禅师相交。宗惟豹广结善缘,祈愿造福乡里,因其体弱多病,于康熙四十四年()早逝。在弥留之际,他向自己的两位夫人交代,愿将家中两排十间祖屋捐赠为寺。两位夫人遵其遗嘱,遂将祖宅改建成寺庵,名曰“广福庵”,并且以家中田地若干施为斋田,以供饭僧之用,后又将庵中部分房屋立为宗氏家庙。人们感念宗惟豹及两位夫人的善举,对他们捐宅为寺的善行肃然起敬,于雍正六年()特在庵内立石碑一方,上刻《建广福若兰小记》铭文:“兹庵乃国学宗惟豹与沙门大权衡禅师交善,于康熙乙酉披缘结茆,延以供奉,迄今已二十余年……”到光绪中叶,广福庵经风雨侵蚀,几欲倒塌。泰州南山寺第九代方丈法正得知后,为续佛缘,慷慨施善,乃出私金予以大修。南山寺坐落在泰州城南(现为城中),是一座千年古刹,建于唐乾符三年()。其大雄宝殿屋顶为庑殿重檐,与紫禁城太和殿、山东岱庙、武当山金顶一样,可见其规制之高。法正方丈于咸丰六年()八月出生于江都,在广福庵出家,后转赴南山寺,成为第九代方丈,是一位众僧拥戴的名僧。他见自己出家的庙庵将要毁于一旦,便于光绪三十二年()出资将其重修。此时的广福庵仍是前后二排,七檩五开间,硬山式建筑,供奉着笑佛、韦陀、如来、观世音等佛像。又从泰州铸造大铁钟一口,移来庵内,钟上铭文为“光绪三十二年泰州造”。庵前一棵银杏树,高达20多米,枝繁叶茂,树干粗壮,需三、四人合抱。此庵虽不算大,但陈列紧凑,建筑颇具气派,在江都东乡一带甚为有名。其时,邑人王宗炎撰写了《重修广福庵碑记》,有“清光绪中叶海陵南山寺僧法正出私金重修广福庵”之语。年,广福庵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代久远,庵房多有拆毁,仅存前殿与后殿。其屋面塌陷严重,部分墙体也出现破损,随时都有倒塌倾圮的危险。庵内一口铁钟尚存,而《建广福若兰小记》石碑却不知去向,唯有门前银杏树历尽沧桑,依然挺立。年冬,当地农民在广福庵附近打井时,发现了一块埋在土里的清代石碑。这时,泰州的文物贩子闻讯赶来,意图将其运走。村民们得到消息后,一拥而上,将这块石碑夺了回来。他们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再多的钱也不能卖!”这方重见天日的清代石碑,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虽然碑角略有残缺,但白色花岗岩的碑体仍旧较为完整,上面铭刻的《建广福若兰小记》竖行楷书还依稀可辨,乡民便将之妥为保管。年,世代居住于韩桥村,与广福庵同生共长的宗、韩两姓族人(系表亲关系)主动向文物部门提出重修广福庵的要求,并得以实施。如今,一个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的广福庵修缮一新,再现原貌。那块清代石碑也嵌在庵房的墙壁上,向世人诉说着古庵的变迁史。朱毓麒(朱玉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xw/15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张纲镇的古迹遗存扬州江都仙女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