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车的EBS阀块江都造。”昨天,记者走进位于江都高新区的日清纺大陆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条智能生产线依次排列,抓取原料、输送打孔、压清洗、干燥、刻印……一个个高品质的EBS阀块在“机械手”的操作下走下生长线。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孔祥健介绍,近年来,公司加大技术改造,以求达到强链、补链、拓链的效果,在高端市场赢得竞争力。“如今,公司已成为宝马、奥迪等高端汽车品牌的配套供应商。”   区域经济想要强,企业发展是关键。江都区工信局局长李更新介绍,近年来,江都区委、区政府强化政策引领,每年安排约万元资金,对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经济项目引进给予奖补,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区企业技改的积极性、主动性。技改强链:跻身产业中高端

  技术改造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经济下行、补齐产业链、强壮产业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江都区各重点工业企业纷纷加大技改投入,提升工艺技术、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今的市场瞬息万变,你不发展,随时会被淘汰。”在江都开发区,扬州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震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近年来,公司每年技改投入都超过万元,以求拉长长板,补齐短板。“技改的成效是明显的,今年1-9月,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   创办于年的江苏奔宇车身制造有限公司,去年销售达到7.88亿元,步入爆发式增长期,公司办公室主任周国银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投入的技改经费达到了当年总销售额的3.5%左右。“只有舍得投入资金进行技改,企业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让技改成为企业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据了解,近三年,江都区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幅达15%左右,工业技改投资额、项目数均位居全市前列,有效助推了江都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大育强。

项目补链:锻造行业“领军者”

  “这是风塔,用于陆地和海上风力发电。”位于江都开发区的中船澄西扬州船舶公司,一辆辆平板半挂车载着40多米长的白色圆形结构件驶离厂区。该公司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应建初告诉记者,年开始,国家鼓励发展风力发电产业。这正好契合企业补链延链思路。两年来,企业已新建6条风塔生产线技改项目,累计拥有10万吨年产能。今年1-8月,风塔的销售额就接近5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企业要有主动意识,只有树立我要改的思想,才能取得发展的突破。”   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2亿元,打造“硬+软+云+集成+咨询”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服务体系,成为传统设备制造商转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典范”;江苏晶华新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融合高端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打造“黑灯工厂”,树立行业“标杆”;江苏晶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有数千万元项目投入,烧结刚玉、尖晶石等产品成为细分行业“单打冠军”……如今在江都区,各行业重点工业企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智能化、高端化、精品化,按下项目补链“快进键”。随着一个个项目建成,全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招商拓链:赋能智造新时代

  在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入的同时,江都区聚焦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行业,加快数字经济链式招商。随着华为集团、蚂蚁金服、中科蓝海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相继签约落地,全区累计落户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总投资近亿元。   位于江都高新区的江苏稻源科技集团专业从事物联网终端射频识别、数据传输及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芯片研发。自去年下半年入驻江都以来,已有近亿颗芯片销往市场。在该公司,记者看到一款全球领先的DN芯片,仅米粒大小。   “虽然体型小,但是作用大。每秒钟可以完成亿次操作运算。”稻源科技执行总裁刘沛宇告诉记者,该芯片不但有负责加速神经网络运算的神经元处理器,还集成高性能的图像处理器,可以应用于工业智联、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   数聚江都,智赢未来。今年9月27日,江都区与华为共同成立的华为数字经济(扬州)联合运营中心正式启动运行。   “依托大数据分析不同行业的发展,在‘华为云’上为企业转型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企业生产智能化,采购、销售、售后数字化。”江都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朱伟介绍,未来江都将以数字赋能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全区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变。

来源:扬州日报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xw/1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