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古时名称为白沙

因有横跨于白塔河上的“永济桥”

(坊间亦习称为大桥)而得名

为扬州东乡重镇

明代万历年间,为避免漕船经瓜洲运口盘坝延长时间和浪费劳资,平江伯陈瑄开凿了白塔河。白塔河北起通扬运河(运盐河)、流经今吴桥(谢桥)、焦荡、三墩桥、大桥至中闸河口入江。白塔河的开凿,虽大大方便了江南粮船的运输,但由于白塔河穿经大桥古镇,将大桥镇一分为二,以至于两岸百姓深感交通不便。

(图为大桥镇永济桥)

清代,大桥镇发展迅速,康熙时,镇上有个叫朱江的人,发愿造桥以济行人。经过他一段时间的筹备,终于在白塔河上建造了一座石拱桥,人们将此桥命名为“永济桥”。永济桥,东西向,东西设台阶以便行人上下,台阶中央设斜坡,为推行独轮车者提供方便。桥上有亭,桥亭为正方形,四角飞檐,顶端雕塑龙头,屋脊为龙身,从远处而望,犹如从空而降的天龙。亭柱上镌刻两副楹联,面东的为:“南北赏江湖,潮落潮生终不息;东西达城市,人来人往为何忙。”面西的为:“带水绕长堤,凭栏眺望鸥乡远;石梁横古渡,隔岸通行驿路平。”

年冬,曾经在大桥战斗过的江苏省省长惠浴宇来江都大桥镇视察,见永济桥已破落,便指示当地政府拨款修葺。年,因河道拓宽,永济桥遭拆除。事后,大桥人一直在怀念着永济桥这一故乡名胜,有人为之作诗,有人为之作画。大桥籍扬州著名国画家姜伯乐曾以永济桥为题材画出《故乡情》国画作品。40年后,大桥镇政府在永济桥旧址偏南处复建了永济桥,了却了人们的心愿,世人皆曰:永传善举之义德,济世行人说大桥。

(图为大桥镇开元寺)

大桥镇有一条横贯全镇东西而又蜿蜓弯曲的石板长街,至今依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实为扬州市辖区内所少见。走进石板街,不同格局的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的住宅前后通连,形成了“一宅跨两街”之势。

然而,就在这窄直的街市中,却深藏着不少古宅大院、经典民居。这里有一进三间两厢、前后六进,具有江南风格的束家古宅;这里也有马头墙高耸、前宅后院七进,旁有垂直通道连接前后的皖南特色的刘家大院;这里还有中西合璧的花厅式建筑“黄岗别墅”;这里又有四柱五架抬梁、八角莲瓣如意纹石础的楠木厅,无不显现出古镇古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包容的思想理念。

就在这条悠长的石板街上,在深远的历史长河里,在古老的文化传承中,孕育并走出过许多才士贤达。清康熙三十三年()的榜眼顾图河,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家张春雷,晚清画家顾宝珊,安源煤矿创始人李寿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的同窗好友、著名经济学家朱绍文,首任中国学联主席、驻外大使谢邦定,全国人大代表、机车专家顾懋林,著名电影艺术家、教育家、导演赵明……他们都曾在石板街留下过童年的印记。

嘶马

嘶马

嘶马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东南方,现与原大桥镇合并,成立了新的大桥镇,成为江都市沿江开发区的主体。嘶马地名之由来,非比寻常,它与南宋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有关。(详细可见江都地名故事第三期——由抗金而来的地名。)

波斯庄

波斯庄

波斯庄原名榉树阁,也叫波斯村,位于今江都区大桥镇昌西村(原昌松乡)境内。历史上的波斯庄是个大庄,下辖六个庄。

民国二十年()一月出版的《新体江都县明细图》中注明知斯乡下有波斯庄,波斯庄为知斯乡所在地。到了民国三十五年()波斯庄成为江都县第五区的大村镇,由此可见波斯庄当年的规模。而波斯庄地名的由来,则和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相关。

早在唐代,扬州以其濒江通海、运河贯通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国际性商业贸易港埠,也是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结点。波斯人经内陆或沿海来这里经商者络绎不绝,留居经商者多达余人。相传有一位波斯商人在扬州结识了一名姓郭的巨商,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这位异国商人与郭结伴,来到郭的家乡扬州东面的榉树阁,住在郭家,从事以物易丝的活动,有时他也给当地人医治疾病。由于波斯商人性格豪爽,待人真诚,当地人都非常乐意和他亲近。在朝夕的相处中,波斯商人与郭家一位姑娘结下了亲密的情谊,并与之成婚。

不久,榉树阁东面的泰州一带,有匪患兴起,并向扬州方向一路抢掠。大敌当前,沿途百姓纷纷组织乡勇军以自保。住在郭家的波斯商人,因其身体高大,面貌奇特,悍勇强直,被当地百姓拥戴为乡勇军的首领。他带领民众,拿起武器,与土匪进行殊死搏斗,在一次激战中被土匪杀害。为了永远纪念波斯商人的保民之恩,当地人就将榉树阁改名为波斯庄。日久天长,这位波斯商人逐渐成了当地人心目中驱除邪恶、保家安民之神。为永远纪念这位勇敢的波斯商人,当地还形成了“波斯龙骧祭”的祭祀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多少年过去了,有关波斯人在这里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难以考辨,波斯人留下的实物资料还有待发现,但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直到今天依然随处可觅。如“波斯龙骧祭”的祭祀形式,许多老人还记忆犹新。一些方言俚语,如“波斯献宝”(形容自我炫耀)等,在这里几乎妇孺皆知。

传说波斯商人与郭家姑娘留有后裔,我们也可以从波斯庄当地人的相貌上找到证据。波斯庄有一位被人称为“波斯老人”的佴玉才,身材高大,两颊胡须浓密,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年才辞世,享年99岁。今天,在波斯村周围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波斯六家庄,荞面疙瘩汤,一年吃了三顿饭,还沾祖宗亡人光。如果不是胡萝卜来打坝,早就淌到董家岔。”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当时的昌松乡政府专门拨款修建了波斯亭,用中阿两种文字题写了亭名。波斯庄引起了中外学者研究的兴趣,英、美学者也来过此村调查研究。年5月,中伊友好协会的伊朗主席还专程来波斯庄友好访问。同年,新华社播发了记者采访波斯庄的文章,使波斯庄在中外名声大振。

来源:《扬州地名掌故》、社会事务科、江都民政

编辑:阿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xw/1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