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河

(原创作者:朱毓麒吴国顺)(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古时,白塔河原是一条无名河,由古运盐河向南,到今天的谢桥小镇,是一段短短的死沟,故又称“死沟头”。这儿有一个小村镇,位于宜陵镇东五里,被无名河一分为二。不知何朝何年,在古运盐河里,常由海陵(泰州)窜来一怪物,到这死沟头里变成了白水獭。曾几何时,远近皆知,于是这死沟头被人惯称为“白獭河”。到唐朝年间,为镇此妖,在白獭河的入口处,建了一座白塔寺,寺内用白矾石雕刻有白塔一座,以示镇妖,遂改“獭”为“塔”,“白獭河”改名为“白塔河”,这个小村镇也叫做“白塔河”。

当时,江南漕船与货船都是由武进孟渎河出口,逆长江西行里到瓜州,再沿运河北上,沿途风险很大。在长江途中,常常会为风浪所漂没;到瓜州,要将船只、货物盘坝才能进入运河,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遭到盗贼哄抢。当时,陈瑄刚从总督海运改为执掌漕运,了解这一情况后,便力主开挖白塔河,以沟通运河与长江,方便航运。

明宣德六年()八月至次年()四月,陈瑄发扬州、淮安军夫,由白塔河向南,开凿通潘家庄、新开、大桥、江口四闸,漕舟由常州西北孟渎河渡江,入白塔河,至湾头入漕,以省瓜洲盘坝之费,免遭沿途风险。时白塔河经谢桥、焦荡、三墩桥、大桥至中闸的河口入江,全长18.2公里,为南北水路交通之唯一动脉,粮船、盐船、杂货船、窑货船、灰粪船及竹木排等舟楫往来,络绎不绝。明正统四年(),河道部分淤塞,航运不通。明成化四年(),镇江里运河开成,漕船可以经渡瓜洲,白塔河反因江路险远而被弃用,岁久湮塞。(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明成化十三年(),巡河郎中郭升以兵民2万人,疏浚旧河20里,增设闸坝,终以淤浅复移漕瓜洲,然小型舟辑仍可通航。明正德二年()疏浚。明嘉靖三十年(),郡守吴桂芳开疏故道,置巡检司,属两淮运使置白塔河闸,以防私运。由是白塔河亦兴,有小市。清朝初年,举人费锡璜有诗题《白塔河古庙》云:“官河白塔旧名关,双柏森森野庙间。涌百年移别港,寂函终古闭人闲。乾坤疏凿时兴费,江海精英夜往还。日暮盐艘渔艇尽,僧钟青起润州山。”

清乾隆元年(),白塔河闸改建为滚水坝,建石闸一座,金门宽一丈,有称卡,有称关口,有称关卡,简称白塔河关,以统管南北往来之舟,监视商贾私运之弊。自此白塔河日兴月盛,沿河谢桥、大桥、中闸愈益繁荣起来。乾隆五十五年()疏竣。清末民初,白塔河东西两岸条石铺道,街道整齐划一,商店、典当、庙宇庵堂、茶馆酒楼、驿馆客栈应有尽有。河下舟辑往来频繁,岸上生意兴隆,白塔河盛极一时。镇虽小而庙宇多,有都天庙、大王庙(又称龙王庙)、水月庵、文昌宫、存善堂等。其中都天庙规模最大,门口有一对两米多高的大石狮,庙内有万年台,有供人观戏的大院落,还有两株参天银杏。白塔河誉溢江淮,招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乾隆《江都县志》就记载了唐代大诗人顾况与清初泰州诗人吴嘉纪道经此地写的诗。(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民国初年(),在泰州建宝带桥,打开了入江水道,苏北里下河船只可以直接从龙窝口、高港入江,无须绕道白塔河,此地过往船只渐少。白塔河关因之日趋衰落,于民国十九年()撤关。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日伪在此设茶庵据点骚扰,地方上几个霸头横行,船只宁愿绕道而行。时有几句顺口溜对此形容:“白塔河关,赛如梁山。船不敢靠岸,人不敢露单。”

白塔河地形图

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为支援解放军渡江,江都县支前总队组织民工疏浚白塔河南段淤窄河床。

解放后50年代,在白塔河的南端大桥镇,建了一座节制闸,白塔河自此舟辑不通。年在汤家庄以西、王家河以东,开浚了红旗河,由嘶马入江,从此泰州以西取道白塔河入江船只更少了。年大水,为保里下河地区不受淹,在白塔河村镇南面打了一道坝;年抗旱,又在北面口子上打了一道坝,堵住里下河水入江,白塔河入江水道就此完全断绝。从年起,江都县对白塔河进行拓浚治理,经4期工程,至年元月竣工,共完成土方.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万元。该河治理后,改善了通扬运河以南高沙土平原区11万多亩农田的引水排水条件。(原创作者:朱毓麒吴国顺)(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