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头于家的小桃源与鹤皋草堂扬州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303/8708944.html在清初,塘头,作为扬州东乡的鱼米之乡,早已是人烟稠密,风清水秀了。尤其是作为一大望族的塘头于氏,在当地也已是名震一方。其小桃源与鹤皋草堂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去处。正如《江都县志》云:“于氏世居塘头村……昔人方之小桃源。”于氏家族自于谦腰斩以后,为避株连,其中一支从杭州辗转逃到苏北塘头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到于羹弼时,便成了塘头于家一位崭露头角的代表人物。在明末崇祯年间,清兵逼近山海关,明王朝芨芨可危之时,塘头于氏的于羹弼特地在于家毅然兴建的关帝庙中引领百姓焚香膜拜。他这是在弘扬关羽的忠义精神,昭示乡亲们共赴国难,企图以此来力挽大厦于将倾。(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明亡后,他自己则是在小桃源内不问世事,与书画为伴,潜心苦读,并将自己与子女伴读的草堂命名为“鹤皋草堂”。鹤皋者,鹤鸣九皋之谓也。乃取鹤虽居于水泽深处,仍鸣声高昂,是以喻隐居之贤士也。而于羹弼自己,就正是这世外“小桃源”中身虽隐而名则著的贤士。于羹弼的这一系列举动,得到当时扬州不少鹤鸣之士的青睐与赞赏,如魏氏三子(际瑞,禧,礼),王正子,吴嘉纪,费密,谈自省等人,他们纷纷与之过从甚密,常常来此觞咏不绝。侍讲学士法时帆为“鹤皋草堂”题额,“丹青妙一时”之山水画家李辰陬为小桃源绘制《桃花源图》,魏禧则撰写了《桃花源图跋》,吏部尚书谈自省也欣然“浣手挥毫”为关帝庙撰文纪事,“乐志一时之盛”!其文化氛围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都影响匪浅。于氏小桃源,据明末遗民,从江西宁都流寓江都的魏叔子(禧)在文中所说:“于君兄弟家扬州之塘头村,村去龙耳河一里,四面皆水。河岸夹植榆柳,水中央竹木亭台,其风景亦颇与桃源似”,其“山水,田畴,林舍,……丹碧攒簇而气韵萧古”,“国变时扬属罕宁土,独是村土恙”。虽然于氏小桃源并未留下其他文字资料,但据魏子之文,我们依然可以窥其一斑了:既曰“山水”,则龙耳河环塘头而流,小桃源便是傍河而建。岸边榆柳成行,园中繁花似锦。而引水筑池,垒石造山,则削壁藤萝,崖积莓苔;亭台依水,泉流琅琅;其清幽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既称“桃源”,必是如“桃花源记”中所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叶缤纷”,每当春花烂漫季节,定是一片粉色世界,那掉落在池中的桃花,静静地飘在水面之上,连池水也有了清香。尽占了塘头的春色,那是何等的惊艳。既言“田畴,林舍”,当是“桃花源记”中所述:“有良田美池”,“桃竹之属”,而其间之鹤皋草堂,不知是草堂建在桃林之中,还是桃树植于草堂之周,又叫人惊奇!草堂之后,假山亭台之侧,则畜有仙鹤一对,它们时而步行规矩,时而引颈高吭,好一派方外气象!正是这四面环水,一路桃花,满园绿竹,一庭红雨,才使得这塘头小桃源更具江南名园之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本五柳公寓言,为无有是处。为什么塘头于家却要以“小桃源”来命名呢?魏禧在文中点明道:“以为人生当乱世,祸来无方,虽积铁为室,有不可倖免。惟居心宽厚光明,无罪于天与人,则随其所之,城市山泽,无往非桃源者”。这其实反映了当世乱如麻,政乱如粥的鼎革之变时节,塘头于氏希翼族人心不为形所役之企盼。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塘头于氏之“小桃源”早已湮灭。但却在塘头镇塘头村留下了“花园组”这样一个历史印记,让人怀想!(朱毓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5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桥镇童家巷童氏扬州江都大桥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