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公道镇历史悠久,因桥得名,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名孙渡桥;明嘉靖年间,易名河口桥;至明天启六年名常济桥,又称湖口桥;乾隆五年邑人江承炳重修,仍名湖口桥。汉至唐属江都县兴宁乡、宋代地属江都县太平乡,明代属江都县丰乐乡,清代分属江都县、甘泉县,史书记载有“北湖道桥”之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亲自题词“普天之下,唯此公道”,后改名为公道。民国时期统属江都县,抗日时期,一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境地隶属滁州专署东南县湖西办事处,后属仪扬县、仪征县,解放后,境地先后属江都县、扬州市、邗江县。现公道镇由三乡镇合而为一,年、年滨湖乡、赤岸乡分别并入公道镇。   公道镇位于邗江城区北郊20公里处,地处两省三市(江苏省、安徽省,仪征市、高邮市、邗江区)交界处,北临高邮湖、邵伯湖,具备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优势,南接宁通高速,东接京沪高速,距扬溧高速瘦西湖出入口15公里,距扬泰机场40公里,距南京公里,距上海公里。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6.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埝桥村、柏树村、谷营村、三界村、太平村、桑园村、欧阳村、赤岸村、湖滨村、河东村、河西村。3个行政村社区:花园社区、魁星社区、赤岸社区。总人口4.8万人,其中常驻人口人。人文公道历史积淀沉厚“   扬州素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誉,这样的特质即使在城区最北面的小镇公道也不例外。这个因乾隆皇帝“普天之下,唯此公道”而得名的古镇,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个大码头。仅史书对公道大桥的记载就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公道是千年古镇,是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清代大学士阮元、名医吴尚先等历史名人的出生地,宋代僧度桥、明代常济桥、清代阮氏宗祠、桑榆别业、南万柳堂、土穀神祠等都是这些名人留下的一批珍贵历史文化古迹,彰显出这个小镇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1公道桥   阮元考证其始于唐代。食客所知道的公道特色在水边的渔船上,到了鱼鲜上市的时节,这里既有垂钓客,也有饕餮客前往渔船上尝鲜,很是热闹。自踏上公道大河上的公道桥起,您便算是到了公道。如今的公道桥非常宽阔,桥上远远能看见湖面上漂着的几艘中号的渔船,乌篷船的颜色,很有味道。“现在公道人讲究环保,渔船上的湖鲜都搬到了陆地上,食材一样取自公道大河。”河边的渔民介绍,这个三面环水的小镇上的渔船也渐渐恢复了其最本真的捕鱼功能,“全镇共平方公里,其中湿地、水面、滩涂约占40%。”由此,公道大桥实际上是公道镇的标志之一。   “晓日红满湖,行人各来去。扁舟欸乃间,古人陆行路。登楼望湖光,何年始僧渡?”“阮元75岁归田公道镇站在‘湖光山色阮公楼’上,通过东南的窗户远眺东南,写下来这首《晓帆古渡》的诗篇。诗句中的‘僧渡’就是僧渡桥,也就是今天的公道桥。公道桥名几经变迁,有僧道桥、孙大桥、常济桥等。僧渡桥的说法是由阮元亲自考证的,阮元的《研经室集》就提到了根据渡僧帖发现,僧渡桥源自于唐朝的渡僧银子,与苏州渡僧桥同出一脉,渡僧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基金。据此,可以判断,早在唐朝就已经有这座桥,仅是这座桥的来源就可以判断公道镇有多年的历史。2九龙冈   九龙冈是一条由东向西的土岗,属于丘陵地带。东起公道桥桥北头,往西一直延伸到天山汉墓及高邮菱塘乡。公道称为“天接江湖”。在引水河边有“泗水亭”旧址,据说这里是两条河流交汇处,因为地形和河流水位影响,在枯水季节,北水南流,东水西流;而在丰水季节,却是南水北流,西水东流,有一点‘九龙’聚会的意境。有说法认为阮元通晓易经,阮家祠堂的选址就在九龙冈的龙头位置。”   关于“九龙冈”的得名,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只是一个传说。“相传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路过公道,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于是站在镇南的这个黄土岗上数龙,心想,如数到10条龙就定都在这里,但他数来数去只数到九条龙,原来他把自己这条真龙没数上,后来他一气之下就把都城放在了南京。在阮家祠堂有口井水面离地面不足一米,高于外面湖面的五六米。当年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将军常遇春,就是在这口井里看到了9条龙。”九龙冈因此而得名,这口保存完好的“龙井”。3祠堂巷   公道镇名人众多,最著名的要算阮元,他是清代中叶“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傅、扬州学派泰斗。   祠堂巷,就是阮家祠堂的所在。在巷子深处过去可是养马的。公道三面环水,从前马和船是最好的交通工具,这是可以想见的。这道巷子的东面是阮元的伯父阮承勋家,与阮元齐名的焦循是公道镇阮承勋的女婿,阮元的堂姐夫,巷子西面就是阮家祠堂的范围。从巷子往西,拐进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这是当年阮家祠堂最原汁原味的建筑。这些都是阮家祠堂的老墙,当年没有水泥,最好的就是用糯米汁、草木灰、石灰拌起来,在十九世纪初,这个建筑是非常牢固的,经年累月,现在已经渐渐风化了。   在魁星居委会南小街13-1号,居住的老人叫阮衍林。“‘恩传三锡,家衍千名’,这是当年阮家祠堂门口的对联,也是阮家的排行,阮衍林是清末民初书法家阮恩霖的第四代孙。这副对联也是阮元告诫子孙,皇恩要传三锡,一锡是十代,三锡是概数,意思是要传代。阮恩霖是阮元的堂孙,他的名字是阮元亲自取的。”如今,这个老宅的院子里还有一扇在风雨中褪色和破损的花格窗彰显出这个院落的沧桑。这其实只是阮家祠堂的小别苑。走出南门,门口是地地道道的田园风光,种了各种蔬菜和果树,院内还有一口绿色的太平缸,“这是当年阮氏宗祠消防用的,目前公道镇只此一个。”阮衍林说。   正门前还有两个石鼓,这个祠堂是阮元的父亲亲自操办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福和寿,因此石鼓上的图案是鹤,寓意松鹤延年。4北小街   昔日最繁华的公道小街,常遇春后裔在此建的‘常氏老圃’,常家没落后,这个宅子就卖给了阮元,阮元用它做了‘桑榆别业’。《北湖小志》记载,常氏老圃的主人叫常海天。   “桑榆别业”往北,不多远老旅社的墙上写着“清代医家吴尚先寓址”字样。据了解,这是年清代医家吴尚先逝世周年时,当时的公道乡政府在其寓所竖立的石碑以作纪念。年由于集体企业改制,公道旅社更名,房屋修缮改造,将石碑砌入一米高左右的墙体。“我小时候,北小街是公道最繁华的街道。”住在北小街的一位居民说。而其繁华还是要追溯到清朝,“清朝中叶到晚期,这里一直是吴尚先的居延药局,他在这里创立了内病外治之说,还写下了《医学骈文》,这是当今中医本科生的必读书目之一。隔壁老供销社宿舍院子有一口井,就是吴尚先当年制药用的水源。来到井边,正有居民在这里打水。水依旧清澈,只是井上斑驳的痕迹展现出它的年龄。院子门口的小径旁有一大丛车前子,这或许是当年种植的遗存。据了解,居延药局旁边是碧祠,吴尚先买了多亩地,其产出用于培养下一代。《北湖小志》记载,公道学堂第一任堂长是阮恩霖,而这里也是今天公道小学的第一地址。据说吴尚先与阮家后人是诗友关系,阮家祠堂供不起学堂后,吴尚先就用碧祠的收入接手。   不知何因吴氏未有人继承这个宅子,后被高姓的人买下,就成为高家花园了,所以后来人们只知道这个‘高家花园’,而且非常有名,对吴氏寓址,知晓的人并不多,解放初期这个寓所还在。5土谷神祠   土谷神祠位于赤岸村于庄,是一座白墙青瓦、朱红窗棂、面积约80平米的建筑。屋面小瓦覆盖,一扇大门开在中间,一对大理石质雕花门枕石精致、庄严,门上檐嵌“土谷神祠”门额,门额右上竖书“道光庚子年”,左下竖书“太平圩重修”,中为楷书“土谷神祠”四字。“土谷神祠这几个字是阮元写的,“听老人们说,以前可不止这么大,周围都是,威武得很。”66岁的于巨明看管这里已经有10年了,对他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正月十三、十五这里都有很多村民来“求子”,“元宵节上灯,抢到头灯的一定添丁生子,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罢了。”据说,这里依水,人们大多打鱼为生,后阮元赐予“于”姓,这个村庄里大多都姓于。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建筑相传为阮元祖父晚年居住赤岸时的珠湖草堂,周边良田百顷为其所有。为保当地平安,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建土地庙于此,后至阮元荣归故里,又加以修缮。而南万柳堂的旧址就在与之相隔米左右的花园庄,花园庄也是因为当年这里美如花园而得名。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戏说“普天之下,唯此公道”,公道因此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地名。在公道镇,流传着大量有关阮元、常遇春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文化泰斗和大将军的绵绵追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