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医师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10/8833326.html
图文/苏诗瑶彭家村位于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地处蕉城、古田、屏南三区(县)交界处,距城区83公里,海拔米,是虎贝镇熟洋片区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庄,也是最偏僻的一个村庄,这里上通湖里村,下接黄家村,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或许是因为彭家地处偏僻,或许是因为路途艰难,或许是因为遥不可及,这个传统的小村落曾在一段漫长的岁月中被世界遗忘……全景古村的故事○彭家村又名彭家墩,因古书中有将高地称作“敦”的说法,而得名。彭家墩是彭氏一族聚集的村子。据彭家墩族谱与《福建·彭氏族志》记载,彭姓入闽始于晋代,迁入者有多支。闽东彭氏远祖乃唐初裕公,扬州江都人,官至兵部尚书,公元年从江西新昌县迁至浙江平阳。传至十三世思邈公(闽东始祖)曾任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公元年随王潮入闽,官至兵部尚书,宅福州西湖而肇基。思邈公育有三子,长子兰胤随思邈公定居于福州西湖,次子兰居迁居建宁府(即今南平市),三子兰膺迁居宁德。人口的迁入让彭家村集聚而日渐兴旺,但地处偏远,往来人口并不多,至今在籍人口也只有多人。彭家村一景从城区通往彭家村的山道只有一条,山高林茂的彭家村路途崎岖,汽车穿过山林间的黄泥道,一层一层拨开树林,彭家村的样貌透过林间的缝隙隐隐呈现出来了。不同于北方的层林尽染,彭家村的秋无论从任何一个位置放眼所望,都是舒适而明朗的绿色。若不是从山风的清爽中感受到一丝刺骨的寒意,或许你还深信夏未从彭家村离去。

彭氏宗祠

彭家村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明清古建筑群落的风貌,古民居清一色土木结构,夯土垒起的窄门高屋,屋内的梁架、斗拱、柱式等仍保存着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村落巷道如梳齿般纵向排列,为中国民居里为人称道的“梳式布局”。宗祠与罗汉松彭氏宗祠在彭家村算得上是一处比较特别的景观,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宗祠建筑的本身,而是宗祠前与它相伴百年的罗汉松。一首:“堂前罗汉树有年,雨显云霞常缠绵。可比月中纱罗景,长春不老在阶前。”便是宗祠与罗汉松最真实的写照。彭氏宗祠始建于唐末,几经重修,已经看不到唐朝的建筑风貌的模样了,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明万历戌申年(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年)端月(农历正月)。堂前牌匾书“彭氏宗祠”四个大字,落款“万历岁次戌申端月吉旦”(重修)。堂前古罗汉松,树高约8米,胸围2.51米,直径0.8米,树姿古雅,婆娑葱茏,苍劲挺拔,似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其花似桃,叶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武毅大夫碑文宗祠内供奉的是武毅大夫彭仲修,彭仲修出生于“熟洋彭家墩”(即今蕉城虎贝彭家村),少年时喜习武,17岁入庠为武秀才,20岁上省比试中武魁元并任职武教官。三年后上京会试获第三名,任职兵部武官,因为官清廉正直、刚毅果敢,被敕封为“武毅大夫”。彭仲修逝世后葬于宁德东关寨头岗(即今宁德城关福山街),据彭氏族谱记载,该墓原始建筑规模宏大、造型讲究,全用大条石砌成。墓身建筑三层,有石雕栏杆,墓周围长多米,宽60多米,墓碑刻“北山”两个大字。彭仲修墓关于彭仲修的墓还有这有一段小插曲,年,国民党旅长李树棠骑马路过仲修公神道石碑前,突然马被惊吓,昂头大叫。李树棠十分生气,下令士兵第二天把彭公神道石碑炸掉。彭氏后人得知后,连夜把石碑搬走保存,一直到年才挖出来,也因此免遭“文革”之灾。古树的承载○彭家村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其中关于“杉树王”的传说最多。

杉树王名为龙伞树,又名凉伞树,因其主干顶端分枝向四面撑开,枝叶下垂,形同伞状而被叫做“凉伞树”。距今已有多年的树龄。龙伞树位于彭家村的核心地带,被散落的古民居一圈圈地包围,它枝叶繁茂,主干挺拔入云,枝干虬曲苍劲,墨绿色的树皮纵裂,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可仍旧挺拔而昂扬,威武地屹立在那里。

杉树王

龙伞树树高14.5米、胸围8.82米、直径达2.81米,需七个成年人环抱。因为体型巨大,也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杉木王”。

杉树六人环抱

千年古杉树,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赋予了它很多神秘色彩。据彭家墩族谱记载,“系彭氏先祖名沐,字寿为,在唐朝四朝奉官,原娶谢氏,继娶黄氏,自古田杉洋枫弯迁到宁德彭家,并种杉木以纪念,距今有一千多年”。

放羊的故事

另相传,彭仲修(公元-年),幼年其实是居住在邻村,只不过经常在石洋放羊(彭家村古称石洋)。有一天放羊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彭仲修就将羊群赶到一处石洞之中避雨。这时有一只怀孕的母羊要生产了,于是雨停之后,彭仲修便抱起两只新生小羊羔兴冲冲的想要赶回家去,没想到母羊就是不肯起身离开。经过几次三番,彭仲修无奈之下顺手拔起一棵小树苗倒载在土里,并对母羊说:“你喜欢这个地方是吗?我现在倒载在这里的小树苗如果到了明年它能成活我们就一起搬到这里居住行吗?”说来也神,彭仲修说完之后母羊咩咩两声竟然真的起身离开了。于是彭仲修便赶着羊群回到了家中。转眼过了一年,春天到了,那棵倒载的树苗也真的活下来了,于是彭仲修便和父亲兰膺公商量起搬家的事情。石洋(彭家村)之前就是个草茂土肥的地方,在经过父亲的同意之后,彭仲修便带领全家人搬到了石洋。杉树彭仲修栽下的这棵树苗实为杉树苗,至今茂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因为这段武探花的传奇故事,彭家村也得了个地灵人杰的印象。古井的使命○

水是生命的源泉,泉水是人类选择聚居地的要件,水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彭家村有三口古井,分别是定泉井、龙泉井和碧泉井。年代最为久远的要数定泉井了,它不仅是彭家村的第一口水井,也是宁川最早的一口水井,故有“宁川第一井”之称。据《鹤场漫志》记载:后唐长兴四年即公元年,宁邑由感德场升为宁德县,因此井泉水独重故将县治所在地建在宁邑。又云:宋代石堂先生陈普为省会第一楼(制造)铜制刻漏壶,使用此井井水以确保昼夜浮沉不爽。

定泉井

定泉井稳稳当当地矗立在村西山草堂边。水井曾方状,四壁是由精心挑选平整石头垒砌而成,石头一层压一层,一角倚一角,不留死角缝隙,一直垒砌到井的底部。水井前写有“定泉井”三字,两侧的文字则是介绍古井的由来。村子的格局,基本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散开来。

定泉井水量,与降雨的多少成正比,四季不一。一般春天最少,夏季最多。汛期提水,根本不用井绳,直接用手拽着桶把就能提上水来。不过,这时的水,喝起来,口感大不如冬春。

龙泉井

龙泉井位于东关石碑弄,因位于东关寨头岗大龙脉故名。水井始建于唐朝,原为圆形,宋代改修为方形,深4.7米,井面一米见方,经历代彭家人的休整,水质清澈见底,旱涝不竭。年被列为保护文物。

碧泉井

碧泉井是彭家村最年轻的水井,凿于清道光二年(公元年)。当时三都澳热闹非凡,东关码头往来三都澳间客货船只络绎不绝。但东关码头附近没有大水井,由于当时彭家是妈祖庙主要董事之一,碧山尾是彭家祖山,在附近寻找水源需要征得彭家的同意。因此,大家一致推选彭家主导寻找新的水穴。之后在妈祖庙左边路口找到了水源,彭家献出土地为井取名“碧泉井”,故此彭家有了三泉井。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村通”已经落地开花。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村里人结束了去古井汲水的历史,古井也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如今井边依旧围着人们,唯一不同的是,妇女们结束了汲水洗衣的生活。时代日新月异,但古井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它依然存在彭家人的心中。古村老巷,彭家村故事未完待续……

·End·

责任编辑:黄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