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怎么取暖?

首先必须穿缓和点,这是最基本的。

当然了,贵族富人穿的是锦帽貂裘,而穷人们只能是短褐穿结了。

当然了除了穿保暖的衣服,还有很多其他取暖方式。最普通的就是火盆取暖。

冬日已至,北方也进入了采暖季。当我们享受着暖气、空调等现代设备带来的温暖时,也不由得好奇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漫长冬日里取暖的呢?他们都有怎样的取暖工具?

战国龙纹方炉

现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毋庸置疑,古人取暖的主要方法是烤炭火。不过,在没有“温室气体效应”之前的冬天,仅靠“火盆”解决驱寒问题不太“给力”。于是,这烤火取暖也就“烤”出了三六九等来。乞丐们在冬天一般就想方设法地“躲”进了废弃窑洞,但还是无法避免“路有冻死骨”的发生;贫寒人家只能用土炕烧炭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则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富裕人家冬天取暖虽然用的是木炭,但所用的器具炭盆不仅精致、考究得多(铁的、铜的、锡的),而且分工也很明确。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为证:“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西晋青釉镂空三兽足熏炉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代铜天吼兽熏炉

五凤熏炉(西汉)

五凤熏炉是年在河南省焦作嘉禾屯窖出土的。盘为平底,三只小乳足。大凤双爪铆在盘上,首引颈,口衔圆球,振翅挺胸,阔翅上翘,胸前与双翅上均有阴刻羽状纹饰。翅、腹连接外用穿定连接,可自有张合。尾翅均有弧形与长方形小镂孔。胸前、双翅和尾部另饰四只雏风。熏炉是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

环链铜方炉(战国)

环链铜方炉年在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直壁,浅腹,平底。口部四角有曲尺形卷沿。腹外壁两侧有四个铺首衔环,联以环链提梁。腹下置四个小蹄足,底下纵列四个方纽。腹部模印细密的羽纹,繁而不乱。卷沿与足对应处各有方孔,似为置盖扣合或插架之用,类似今某些炭炉上的镂孔罩盖。此炉既可用来烧木炭取暖,亦可用作煎烤食物。

被中香炉(唐代)

一个铜制的容器,里头放入火炭,置于被中,就成了中国古代用于冬天取暖、薰香的“被中香炉”。被中香炉的最早记载为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年在西安沙坡村出土的唐代银质被中香炉,球体外径50毫米,制作精细、镂刻雅致。被中香炉不仅是一种艺术珍品,从结构学的观点看,也是一项重要创造。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内出土了一大批唐代宫廷稀世珍品,这是我国考古发现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出土的大批金银器中,有两件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薰球,其中一件直径毫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枚银薰球。

手炉则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炉外加罩,且精巧玲珑、形状多样。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清代诗人张劭曾作诗赞之:“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手炉起于何时?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湿度大,楚人喜欢把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散热取暖的手炉;还有一个说法是,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至扬州,时值隆冬时节,江都(今扬州市)县令许伍为接驾,急命扬州民间铜匠精制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送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即兴命名为手炉。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些渊源,但又不确定,相比后一种说法,似乎更确信一些。因为在唐诗里,手炉已很常见。白居易写过手炉:“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

清早期张鸣岐款提梁手炉

清雍正铜錾龙纹手炉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蝶纹海棠式手炉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荷塘莲纹海棠式手炉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还把“足炉”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明代文人瞿佑还专门为“足炉”写了一首诗呢,其中有句曰,“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有商量。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

除了这些直接取暖的工具外,古人在冬日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巧用心思,尽显智慧。

抄手端砚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造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抄手砚”在宋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人们将砚台的底部掏空,前端和两侧留边与砚堂相连,三边如足,平整着地,手可插入,便于移动。而南京市博物馆展出这件明代抄手端砚,掏空体积较大,远远超过了手掌的厚度,有近10厘米。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放一根小蜡烛,对墨汁缓缓地加热。与今天化学试剂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烟、松烟、胶等,严格地说,墨水并不是液体。墨块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后,是以胶体的状态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会凝固。在一些古装剧中,我们会看到人们在写字作画过程中,还要随时磨墨。一到冬天气温降低,墨汁凝固的速度就会加快。此时,在这件手抄砚的空当中,点一根小蜡烛,就可以加热墨汁,减缓凝固的速度。

描金青花五彩八宝纹瓷温碗

描金青花五彩八宝纹瓷温碗由三个部件组成,它的“外壳”形似一口锅,两侧各有一只金属环作为把手;“锅盖”上雕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狮子狗;“内胆”是一只瓷碗,碗口外扩,正好扣在外壳的边缘。青花温碗的内部结构与今天的保温瓶相似,外壳与内胆分隔开,形成中空的结构。但相对于现代工艺制作的保温瓶,瓷器无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导热。因此,使用这件“保温饭盒”,要在“锅”里倒上热水,把盛着饭菜、汤羹的瓷碗放进去,浸泡在开水中。

皇家皇宫墙里建火道,堪比中央空调

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采取了更多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故宫大家就算没参观过也在电视上看过,里面是一间一间豪华的大房子。别小看这些屋子,其实里都是有玄机的,在大屋子里套了一间小屋子,叫做暖阁。

暖阁的墙壁都是空心的,像烟囱一样;地板下面还有火道,就像地道一样,一直通向屋子外面的一个一米深的大炉子里。

等到了冬天的时候,在炉子里生火,热气就会顺着地道一直到夹墙,让整个房子都温暖起来。

可是故宫里面那么多的大殿,每个大殿外面都生个大炉子,那么多的燃料烧起来会不会一到冬天,就到处烟雾缭绕啊?

当然不会了,因为在紫禁城里冬天烧火用的全是无烟木炭,这些木炭都是用上等的硬木烧出来的,不仅燃烧的时间长,而且还没有烟。

并且木炭也是严格按照等级来供应的,历史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

最后教你一招:熏香取暖

古人过冬很有讲究,各种取暖的方法层出不穷。皇家有用香料“椒”涂壁的“椒房”,《本草纲目》中记载:“椒,纯阳之物”,“其气温以热”,“味辛,温”。正是因为椒散发的气味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以椒这种香料被用来涂后妃宫室的墙壁。

相传汉武帝时期,丹丹国进贡了一种”辟寒香“,焚之可避寒气,在室内焚香,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屋内竟然可以脱减衣服。

香料常被称为香药,具有显著的药用功效。焚烧具有驱寒祛湿功效的合香,祛除体内的寒气和室内的湿气,提高室内温度。身体自然就会感觉暖暖的。

取暖熏衣两不误,古代富贵人家都必备一种叫做“熏炉”的器具,可做熏香和取暖之用。若熏衣被,可外加竹笼,即称为“熏笼”。

熏笼,一般都是用竹片编成,形状大致为敞口的竹笼,在南北朝常常称为“竹火笼”。南朝梁萧正德《咏竹火笼》写道:“桢干屈曲尽,兰麝氛氲销。欲知怀炭日,正是履冰朝。”。

欢迎订阅年《当代教育家》

年《当代教育家》全年12期,每期定价10元,全年共元,包邮。订阅全年杂志,赠送第九届“新经典大讲坛”光盘一张(点击“原文阅读”了解详情)。

扫一扫或长按下面的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