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04561.html

这个地方叫黑河流域。黑河的另一个名字叫弱水。虽然它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但毕竟是一个不出名不起眼的小地方。我敢说,除了在当地生活和工作过的人之外,全国很少有人了解这条河和这个流域的情况。

这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的神话传说大都讲得“有鼻子有眼”。古籍记载:“牛郎者,河西人也。”于是这里的人们就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河西走廊。我们许多放牛娃都是牛郎的后代。

这里的历史很古老。在远古时期,这里气候温暖,空气湿润,水源丰盛,灌木丛生,花草遍地,牛羊成群,曾是人类和各种动物生活的好地方。从黑山古代岩画可以看出,当时的大象、河马、水牛、鹿群,都生活得很悠闲。根据考古发现,远在一二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层出不穷,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遗址遍布整个流域。

这里的名胜古迹很丰富。或许是因为这里气候干燥和人烟稀少,这里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保存较好。历代长城、烽燧、驿站的遗址,比比皆是。众多的洞窟、石雕、木雕、泥塑、壁画,争奇斗妍。数不清的古城堡、古墓、古塔、寺庙,仅在一个地方就发现魏晋墓多座,打开13座,便出土砖壁画多幅,可以说是一部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百态图和百科全书。当地出土的古代石器、青铜器、陶器、丝绸、纸张等都是无价之宝,但却广散民间。笔者第一次见到新挖出的数百枚汉简,虽经千年,却几乎全部保存完好,大都字迹清晰。

这里的牧业很发达;这里的农业是“粮仓”;这里的胡杨林最有名;这里的矿藏很丰富;这里的重工业有基础;这里的高科技在发展;这里的民风很淳朴……

这里是历代名人   古有大禹治弱水的故事;霍去病征服匈奴的伟业;苏武牧羊的艰辛经历;飞将军李广的英雄壮举。

  近代有左宗棠西北屯田戍边,植树造林的活动,林则徐贬官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事迹;还有那记者范长江西北之行留下的众多杰作,画家张大千的艺术精品和于右任老先生的大量珍贵墨迹!

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里的   有人说,甘肃省的疆域像一个哑铃,而黑河恰巧在哑铃的中央,两条支流像两只手,把哑铃攥得紧紧的。还有人说,甘肃的重心在哑铃的东部,那里有母亲河黄河,省会兰州以及天水、白银、临夏、甘南藏族自治州等重要城镇。

据历史学家考证,甘肃建省约有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甘肃”这个地名,是在北宋初期,当时西夏王朝统治河西地区,在黑水河中游的张掖设立了“甘肃军司”,管辖这里的军政事务。那时的张掖叫甘州,到了元代,才正式设立甘肃省,省名的由来是取当时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并而成的。因为黑河流经酒泉、张掖两个地区,黑河弱水流域便被视为甘肃省的始祖圣地。

大禹治理黑河、弱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禹“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流沙者,居延海也。所以,大禹劈合黎山,导黑河水和弱水的故事,应当源于此。我查看地图,合黎山恰巧在张掖西北的二百公里与内蒙古交界处,黑河要从山的西南穿过,流向西北的金塔县和额济纳旗。相传,大禹之前黑河西北流域不畅,造成张掖、高台、临泽一带洪水泛滥成灾,房倒屋塌,农田被淹,民不聊生。于是大禹治水来到黑河流域,他跋山涉水,察看地形,先劈开山丹县的龙首山疏通河道,所以,现在才有黑河穿越龙首山和瓦窑沟岭的局面。当年这山与岭是连在一起的,据说早年此处还有一座龙王庙,记载着这次治水的业绩。但是这次治水并没有起到根本作用,合黎山仍然阻拦黑河水北去,于是大禹又发动群众,将合黎山劈开,终于使黑河、弱水畅通无阻,缓缓流向远方,在此山脚下形成了一个具有歧视少数民族色彩的名称——“镇夷峡”;并修庙供奉了大禹的塑像。

大禹治弱水毕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体现了当地各族人民治理和利用黑河造福千秋万代的理想和愿望。,

  现在地图上标明的弱水河,基本上是指黑河出合黎山后向北流往下游水域。它已经成为一条季节河,这个流域养育了甘肃省金塔县大片土地上的民众和动植物,流域最长的还是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广袤草原和森林牧场。

 额济纳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南近新疆,北与外蒙古接壤,远离海洋,属强大陆性气候,夏天酷热,冬季严寒,无霜期仅有天左右,年降水量为37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5毫米(是降水量的一百多倍),所以额济纳人把弱水河说成是“生命河”。弱水河在额济纳旗境内有几个重要的分流处,最后流入东居延海的嘎顺淖尔和苏泊淖尔(湖)。

居延、居延城和居延海这些地名,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国际考古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历史首次记载“居延”一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年,汉武帝正式设置居延都尉府,并设居延县官府,这就是额济纳旗的前身。当年,这里是各民族聚居区,是古丝绸之路北路的交通要道,是河西走廊北通欧亚的一条理想道路。自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复河西之后,这里的名气就越来越大。戈壁绿洲、瀚海金沙、蛮荒大漠、古都重镇、关隘要塞、长城烽燧、贾市口岸、居延遗址、黑城文书……这一切就构成了弱水河流域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它的极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文人墨客和探险家前来光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驰名中外的居延汉简,自从年第一枚居延汉简出土后,“居延”这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便与汉简一同传遍了全世界。

  这些汉筒多为木质,以胡杨、红柳做材料的居多,也有少量竹简,由于居延气候干燥,为保存汉筒这类珍贵的历史文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居延汉简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记录了汉代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兴衰史,而且涉及了整个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法律、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科学依据。尤其是在居延还发掘了一些完整的簿册,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某些重要的政策法令和重要事件。例如,一册公元前52年关于《丞相御史律令》的汉简,就是记述汉宣帝时为追查广陵王刘胥集团阴谋篡权活动的。这些律令通缉了刘胥集团及其党羽逃往各地的重要成员,包括逃犯的姓名、年龄、身份、经历、体态特征、生活习性等等,责令各地属县官吏及其哨卡、关隘,必须详加盘查,讯问侦破,不能知情不报,更不可藏匿罪犯。可见,当时审理这一案是十分重视和严厉的,远在“天边”的居延故地都接到了这样的通缉令。而更多的居延汉简,大都记述的是军营屯垦、戍边活动,相当于现在的军政公文和流水账。记得有相当多的汉简写的是某人某军营领军粮多少斗多少升,过关卡的路条、手令,官吏的任免和军纪的赏罚等等。

在已出土的数万枚汉简背后,还有许多酸楚的历史和故事。年至年,中德西北科学考察团进居延地区进行了考古挖掘,很快发现汉简一万多枚。当时,中国著名学者马衡、贺昌群、余逊、劳干等人立即对出土汉简进行了部分考释,但这些资料整理性的考释成果,却没有公开出版印行。抗日战争初期,由沈仲章、徐森玉摄影,送交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时,不幸书版又被日军毁灭,未能印行。

年,一万多枚居延汉简辗转千里运抵北京,从此开始了它多灾多难的命运。年,中国学者马衡、向达、贺昌群、余逊、劳干等人再次对汉简进行整理和考释。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学者徐森玉和沈仲章设法将居延汉简运抵香港,但在香港摄制照片正准备出版时,日军又攻陷香港,全部书版再次被毁。居延汉简又一次踏上了艰难的历程。年12月,著名学者和文化名流、正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胡适先生,将这批汉简运抵美国华盛顿。当时本来说得好好的,是“暂时存放”在美国,可谁能想到,这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至今仍安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了他们的“镇馆之宝”

最近中国保利公司花巨资买回流落国外一百多年的圆明园镀金牛头等国宝的消息,似乎给了我们一种希望,希望有更多的类似的义举和喜讯能告慰我们的祖先,包括居延地区的先民。

  在古人的诗词中,居延曾是一片充满豪放之气的男儿之地。

“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犹断魂,苏武争禁十九年。”(唐·胡曾《吟居延海》)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王维《使至塞上》)

  黑河、弱水河流域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之多,如果用“成百上千”来形容,应该说并不过分。仅有价值的古墓葬、古雕塑、古洞窟、烽燧、城堡,就有几千处。

张掖东南60公里处的马蹄寺石窟群,包括马蹄寺南、北二寺,金塔寺、千佛洞及上、中、下观音洞等七个部分,不仅保存了自北凉以来一千多年的佛教艺术作品,而且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例如:单就第八窟那块石头上的马蹄印就有三种传说:一是说“天马下凡所留”;二是说“唐僧取经,路过此地,白龙马所踏”;三是除暴安良的一位中原王子骑白马铲除恶龙时所踏。并有“飞空来骥足,马足落马山……入石痕三寸,周规印一圈”(见清·高元振《马蹄遗迹》)的诗句为证。

张掖西北方向约17公里处,可找到一座古城的遗迹,据说是黑水国。城池分为南城、北城两部分。南城城池保存基本完好,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每层土约20厘米,层与层之间夹有汉砖。除南面城墙比较挺拔外,其余三面均被黄沙湮没,可见风沙肆虐之程度。东西中轴线开一门,并修有瓮城;城四角筑有角墩,估计为站岗放哨的士兵岗楼。城内建筑已全部毁掉,遍地留下了砖、瓦、陶片、顽石及建房物品,最多的还是汉代的子母砖,虽然完整者甚少,但凹凸状造型十分精细逼真,用手轻轻一敲,都铿然有声,似金属之音韵。距南城北2.7公里处,还有一座北城,规模、形制酷似南城,只是面积稍大。西垣被流沙掩埋,南北正中开一门,无瓮城,西北角筑一方形角墩。城内地面仅有少量黑釉、豆绿、青花白釉等瓷片。《张掖市志》说:黑水国,“遗址建于何代,尚待进一步考证,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于右任老先生就曾到这里,并做诗《黑水国》一首:

  沙草迷离黑水边,何王建国史无传。

  中原灶具长人骨,大吉铭文草隶砖。

  黑水国建于何时,的确没有找到文字记载,但传说却很多。我们在现场碰见一位老农,说黑水国就是“老甘州”,即张掖古城。在那里春游的一批小学生则说:“老百姓把这里叫‘烂城’,不叫黑水国。”

传说之一:黑城是马上箜篌的发样地。相传,古代乌孙族人是黑水国的居民。当时以黑河为界,乌孙人居东,月氏人居西。战国末年,月氏人越黑河打败乌孙人,黑水国成了小月氏的都城,乌孙人被赶到西部伊犁河一带。后来西汉人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向汉武帝进言:“用厚礼招乌孙东归”,以抗衡匈奴。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令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并将内地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赐给“公主”的称号,远嫁乌孙王。公主细君一路闷闷不乐,不思饮食,思念家乡。随从公主的乐工们,为了给她在马上奏乐歌唱以解除烦闷,便把卧箜篌精心改造成“马上箜篌”,弹起来音色十分优美动听。后来,细君公主终于与乌孙王昆莫成亲。“马上箜篌”就是中国民间的乐器——琵琶。《甘州府志》载:“西陲最尚琵琶,肇自乌孙公主马上箜篌。”到唐代,诗人王翰著名的《凉州词》中说得更生动:“葡萄关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时,日本人派遣唐使来长安,又把琵琶传到了日本。

传说之二:黑水国就是当年的角乐得王城。秦末汉初,黑河流域被匈奴占领,黑水国就成了匈奴稣得王的领地,接着,他便把黑水国城当成角乐得王城。汉武帝时,令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一万人,出陇西进河西走廊攻打匈奴。春天一仗,大败匈奴于焉支山,俘虏匈奴浑邪王太子等大批官员。夏天一仗,霍去病从庆阳与环县之间北上两千余里,越鸡鹿塞,到达居延,涉居延泽,大败匈奴,又向南一直打到祁连山,“扬武乎角乐得”,迫使匈奴四万人向汉朝投降。这时角乐得王城才又回到西汉王朝的手中。

传说之三:黑水国就是“老张掖城”。有人说,角乐得县设在前,张掖郡设在后,因为当时的黑水国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沙尘暴,几乎把城池湮没,所以才新建张掖城。这里有两段离奇的故事:沙尘暴袭来之前的某一天,黑水国城内来了一个白胡子老道,手提篮子在街上叫卖红枣和黄梨。“枣——梨”、“枣——梨”,老人穿城叫卖,要价很高,无人问津。驻守在黑水国的官员突然感到这老道的叫卖声有些蹊跷,莫非是此城有灾祸,要居民们“早离”。正要追上老道请教,老道已无影无踪,无奈,只好通知城内军民做好准备。果然,当夜刮起了狂风,黄沙黑水,铺天盖地,摧枯拉朽,房倒屋塌,好端端的一座古城几乎被沙石掩埋掉。幸好人们有所准备,人员伤亡不大。于是,郡王决定再建一座新城。新城选在哪儿呢?为防止再让风沙掩埋掉,便四处探寻贵人指点迷津。一天,来了位云游和尚,郡王马上派人请来。那和尚道:区区小事,包在我身上。又说我这里有一枚铜钱,我把它埋到土里,你们找到后就在那里建城,保证千年平安。说完后老和尚就不见了。郡王想,太荒唐了,一个小铜钱,哪里去找?只好发动全城军民挖地三尺,也没有找到那个铜钱。这时,又来了二位老道,声言他不用挖土就能找到铜钱。郡王半信半疑,便派人随他去找。只见这道土,手拿一根银针,朝东南方向走去,一路上也不言语。过了一个时辰,来到一片风景秀丽的平川,草木茂盛,溪水哗哗,只见该道士停住脚步,用银针往地上一插,说道:“就在这里了。”随从们连忙去挖银针周围的沙土,恰巧银针从那枚铜钱孔穿过。正感奇怪时,这道士又无影无踪了。自然这就是新建张掖城的地址了。据说,现在的张掖人还把这件事说得神乎其神:当年埋铜钱的地方,就是城中心鼓楼门洞内的十字交叉点。以这个点为中心形成了张掖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系乾,下依坤,八方四面六合成一体,熠熠生辉,万世永昌。

还值得一提的地方是黑城,在黑河、弱水河流域有两个地方叫黑城,一个是在弱水河下游古居延地区,今日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附近的黑城;另一座是在黑河支流山丹河畔的山丹县霍城乡,全名为黑城堡遗址,当地人简称它为黑城。

  

  然而,名气最大的黑城还是指额济纳旗的黑城,它不仅驰名中国,而且享誉世界,通常国内外学者所说的中国黑城,就是指的它。黑城到底建于何年何月,至今在史书中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也没有考古专家的确切考证。根据《阿拉善盟志》记载:“黑城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黑城地区是汉代、西夏、元代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额济纳旗志》记述得更为简略:“黑城(蒙语哈日浩特)是西夏王朝‘黑山威福军司’所在地。元代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对黑城进行了增扩,西夏黑山威福军城被叠压在元代黑城东北隅,是古代居延道路上的交通要道。”另·据有关记载:公元前年,即汉武帝太初三年,开始设置居延都尉府和居延县,治理包括黑城地区在内的广大居延地区,并建有居延城。

  真正使世人对黑城刮目相看,还应当归功于马可·波罗之后的一批外国探险家,尤其俄国那个叫科兹洛夫的人。

公元年,俄国学者波塔宁在额济纳河考察,发现了夏元古城哈日浩特(黑城)遗址,并把这一发现写入了《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与中央蒙古》一书。年3月,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首次来黑城,就掘获大量西夏、元代文物。其中罕见的书籍就有34种,包括汉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音同》、《文海宝韵》等珍贵文献。当时,科兹洛夫在游记中不无得意地写道:“考察队在哈日浩特遗址度过几天后,便获得种种丰富的物品:书册、信函、文件、金属钱币、妇女装饰品、佛教崇拜画像,等等。至于谈到数量,我们收集的考古资料一共装满了十个大邮箱,准备以后运往俄国地理学会和科学院。”胆大妄为的科兹洛夫并不满足,一年之后的年6月,他再次窜到黑城进行疯狂地挖掘,最后竟然把黑城西北墙外的一座佛塔掘开,盗走了更多的无价国宝:数千种完好无损的刻本、抄本典籍,数量达两万四千卷之多,三百余幅“好得不能再好”的绘画精品,以及众多的其他珍贵文物。·科兹洛夫两次在黑城挖掘的文物运到俄国公诸于世后,“黑城”一夜之间出名并成为世界探险家和考古人员   年,美国人兰登·华尔纳和霍勒斯·杰恩来了,在黑城挖掘十天,收获颇丰;

  年9月,瑞典人斯文·赫定也来了,在黑城掘获一部元刊本《大藏经》;

  年,德国派人参加“中德西北科学考察团”,也到额纳河来了,并获一万枚汉简;

  年,日本人又派特务进入了额济纳境内……

  上述这些记载,一方面说明考古学家和掘掠者们的执著和疯狂,另一方面说明黑城的确保存了大批轰动世界的珍贵文物。现在,这些珍贵文物,绝大部分还“存放”在国外,尤其是俄、英、德、瑞典等国的博物馆内。

  我从80年代始,慢慢走进西部这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并深深地被这里蕴藏的历史文化和遗迹所打动,这些被黄沙湮没的辉煌,何日还能再现?终于,随着新世纪祖国西部大开发的阵阵号角声,随着高科技的当代航天城在这里崛起,黑河、弱水河流域开始苏醒了。这里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在心底祝愿,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定会使这里的未来,美好而灿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1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