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从前,浦头地区每村各姓氏大都建有祠堂,专门供奉先人牌位,存放族谱和本姓氏的历史档案,作为祭祖活动的场所。各族祠堂还有公有土地和财产,收入所得作为全族祭祖的开支。祭祀先祖每年一次或几年一次,每次祭祀通常称“祭谱”,由本族公选人员负责操办。宗祠内挂出各代祖先的系世图表,称“挂谱”。整理好祖先牌位,点烛焚香,鼓乐齐鸣,全族男丁到祠堂向先祖行磕头跪拜大礼。备办酒席,全族男丁聚宴一堂。祠堂规模大小、房屋及财产土地多少,取决於该族户数多少及经济和社会势力。浦头地区各姓氏祠堂中,最为宏大的要数高汉庄的常氏宗祠和浦头的张氏宗祠。常氏宗祠(借用)高汉常氏宗祠坐落在浦头镇高汉庄东头的李家垛,是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第十四代裔孙常延令,于清康熙年间花去大批人力、财力,从湖南长沙搬迁过来复建的。据常氏族谱记载,常氏宗祠原建在湖南省长沙市,是经皇帝朱元璋恩赐特许,与先皇祖庙造型一模一样,九架三间,檐口1丈8尺,于洪武元年()落成。典祀时,洪武帝与马娘娘专程去长沙参加,并挥毫写下“常氏宗祠”4个大字。常延令在康熙年间任扬州府官时非常清廉,常下乡巡查。一次去泰州、兴化一带巡视时路过高汉庄,发观这里地势很好,是一个风水宝地。他想,常姓大部家族已随他移居扬州、泰州一带,这里距安徽怀远老家不远;而每年去长沙祭祖耗资很大,且祖祠已年久失修,与其花巨资重修,不如移迁高汉才是恒久之计。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开始拆迁,雇佣了5只大木船、80多名民工,从长沙沿长江而下,经二个多月航期,抵达江都嘶马江边口,又用百部独轮车,将所有的砖石、木料和祠堂内各种摆设物件,全部运往高汉庄,并招请扬州城的有名工匠百十多人,进行了3个多月的施工。在高汉庄建成的“常氏宗祠”比原来长沙的矮了3尺,但装修得十分华丽,前后三进,后堂中央悬挂名将常遇春的画像,两旁楹联为:上联:支分怀远系出长沙忠武振家声百代馨香光史册下联:绩著金陵名垂采石开平绵世泽千秋俎豆绍墓裘常遇春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常遇春的丰功伟绩,并在大堂东首墙上镌有他的生平业绩,其内容在常氏族谱中均有记载。常延令任扬州府官时曾三次来高汉祭谱。抗战期间,祠堂内所有挂像和摆设物件全被破坏,只剩下一进大堂,空旷无物,后被拆除,有些石鼓、柱基、石墩被村民用来砌猪舍鸡棚。现在,常氏宗祠的一点痕迹也看不到了。张氏张氏宗祠原建在浦头南桥组,前后三进,后移建至现镇中桥南,解放初期为并排九间,高大雄伟。曾作浦头小乡乡镇府、浦头农药厂,后被拆迁。(张之镕刘荣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fz/1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