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清代江都县署联扬州江都
在清代江都县署的听事堂,有一副官衙联:“具胸次光明,方许看广陵月色;听民间疾苦,莫认作扬子涛声”。 清时期的江都县与扬州府是同城而治的。作为附郭县,它管辖着如今扬州的广陵,邗江,江都的部分地域,所以,这副江都县署的官署联中,就出现了不少扬州元素。这官署联中的地域特色,既是江都县署对官员的官箴,也是江都百姓对为官者的期许。 唐代诗人徐凝在他的《忆扬州》诗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对扬州月色的最高赞誉。因此,扬州早就有了“月亮城”的美称,“广陵月”也就成了扬州、江都的代名词。这副楹联的上联是讲,为官者只有具备宽广的襟怀抱负,光明磊落,温不增华,寒不改弃的品质,才能得到认可,称得上是江都百姓的父母官,无愧地去欣赏那皎洁的广陵月色。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枚乘,在他的《七发》中就写道:“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当时,正是广陵曲江潮的全盛时期,其壮观不输今日之钱塘潮。他亲眼目睹了广陵涛“疾雷闻百里”,“波涌而云乱”的气势非凡的撼人心弦的场面后,写下了不朽的词章,从此,广陵涛(亦称扬子涛)名扬天下。这副楹联的下联是说:为官者在政事之余,去寄情山水也未为不可。然而,倾听民间疾苦,施政宽简,为百姓多办实事,这永远是第一位的。切不可沉溺于广陵涛声之中,忘却了百姓这个衣食父母。 清代江都县署的这副官署联,釆用“借物言情”,“以物喻理”的手法,虽是对官员的训诫与警示,但读来并不觉得严肃沉重。它将范仲淹的“忧乐”观形象化,是说官员若不能与百姓共忧,便没资格与民同乐,去看广陵月色,去听扬子涛声。它让官员每日三省,检点自己,也让百姓们以为官箴,评价官员。(朱毓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fz/15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桥古镇,曾名白沙之十扬州江都大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