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江都的隐居文人扬州江都
在明朝衰亡与清朝兴起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扬州,史可法的忠魂与“扬州十日”的惨烈,以强烈的精神冲击,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处在这政权更迭、国家易鼎的关键时期,一些受儒家思想熏陶与浸淫的文人,虽有亡国之痛之恨,却无回天之术之力。于是,这些讲究气节操守的前朝遗民们,便选择了一条隐居之路。他们绝意仕途,不与新朝廷合作,又潜心读书,进行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整。明清之际,江都也有这样一些隐居的文人。史以甲,字子仁,号学圃老人,江都桥墅人。其父史启元,字寒卿,明万历三十二年()二甲十八名进士。初授南京户部,任淮安关主事,督淮闸税。天启初()擢湖广按察副使,备兵衡永。时会岷藩有变,他亲去使其折服。崇祯五年()调永州知府,后任湖广参政,从三品。后以病乞归。史以甲幼补诸生,入清后便远离官场,隐居桥墅,终年足迹不入城市,以耕读自怡。他凡天文、地理、方技、医学、算学等百氏之书,无不究览,其著作颇丰,有《文献通考抄》20卷,《学圃随笔》7卷,《勾股筹算捷法》2卷,《伤寒正宗》7卷,皆刊刻行于世。此外,还著有《广吴淑事类赋》70卷,书成而殁。雷士俊,字伯吁,世称艾陵先生,居江都艾陵湖畔,清初诗、文学家。明诸生,入清后便弃功名,归隐乡里,筑室艾陵湖上,杜门却扫,闭门著书,往来者唯袁继咸、施润章、孙枝蔚等少数几人。雷士俊攻古文、经史,起初潜心研究理学,后又研读经史百家,专心致力于探究古今治乱得失之故,辨别君子小人消长进退之机。为了使立论精当,他为文鉥心刿胃,脱稿后犹琢磨再四,始出以示人。后因贫老负气,悲愤得疾以卒。著有《甲申和议》,《艾陵文集》20卷,《艾陵诗钞》2卷。宗元豫,字子发,号半石,祖籍兴化。祖父宗名世为明工部主事,迁居江都。父宗万化官潮州府。宗元鼎乃其从兄。元豫少时读书强记,驯辞尔雅,乡人多自以为不及。清顺治二年()扬州攻陷后,他即“以家仕于朝,故绝志于禄”,不求仕进,并以归葬老父于故里为由,隐于兴化师古潭。从此,“兀坐一楼,寒暑旦夕诵读不绝,潭上居者不究其面三年也”。当时,明故相国吴柴庵亦住潭上,言谈中感到元豫“好学笃志”,便“开其笥所藏书,子发尽读之”。宗元豫因得以“博览群书,益习掌故,其为有用之学”。此后,他写出来的文章诗词,人们争相阅读与传诵。因家境贫困,宗元豫实在无力再独处兴化,只得仍回江都以授徒为生。晚年多疾,“困厄益甚,而卒”。对于他的去世,人们都很悲痛,说他是“玉蕴于镤,金含其光,处约而志不慑,可哀也夫”!宗元豫的著作有:史论数10篇,杂文数10卷,均为前人所未发之见;《别有识小录》,录二十一史中琐事,为乡人所传;《半石诗钞》3卷。此外,还有《两汉文删》、《古诗赋删》、《唐廿家明廿家诗删》等。郝明龙,字云蒸,号牛马叟,江都人。住桥墅,室名“软语亭”。其父郝景春,字和满、际明,号乃今。明万历四十年()举于乡,授盐城教谕。崇祯十年()改署黄安知县,旋迁房县知县。崇祯十三年()张献忠诈降后,又伺机哗变,并攻取房县。郝景春与长子郝明銮坚持抵抗,固守待援,后城破拒降被杀。郝明龙遵母命奔赴湖北,于戎垒中扶丧归葬。明王朝为表彰郝景春的忠勇,诏赠太仆寺卿,并在扬州蜀冈建“郝园”。入清后,因家国遭变,郝明龙便放弃仕进,遁迹陇田,蔬布终生。虽然“潦倒放弃”,但他“悲念畴昔”,有“胸中欲诉而不能诉之痛,喉间欲出而不可出之语,眼底欲垂而不敢垂之泪,呼天难问,呼人寡俦”,只能“如秋暮寒蛩,自鸣自咽,又如村歌牧笛,独咏独吟”,“借笔墨抒我愁怀”,写下了《入郧记略》、《软语亭诗集》,终年仅49岁。明清之际,江都隐居的这些文人,有的是明朝官宦之后,有的在明代已有科举功名,有的既非官宦之后、亦无功名。但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忠君思想,使他们效忠前朝,拒事新朝,弃功名,不应试,隐居乡间,过着粗衣蔬食的生活,抒发着故国之思与民疾之怨。(朱毓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x/15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昔日江北第一县再焕新颜中国式现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