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顾氏雄雉文脉,源远悠长扬州江都
江都大桥镇顾氏家族,是元末时从姑苏迁徙来的。顾家祠堂(俗称“狮子府”)堂号是“尊训堂”,堂联为“文章华国,诗书传家”。顾氏族人遵循这一祖训,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积淀与升华,成了有清一代以来扬州地区少有的诗书世家。 一,春江草堂,家学渊源 顾氏家族居住在大桥镇北后街顾家场一座名为“春江草堂”的祖遗房屋内。春江草堂是名副其实的三间草屋。除了茅草苫盖以外,四周亦是栽槿编篱,断蓬为户。草堂虽然简朴,但蓬门逐江而开,近处带水环绕,远处青山一抹,大有乡野之风,正是在这适宜读书的幽静环境里,顾氏家族培养出了顾九锡,顾九金这两位玉堂人物。 顾九锡(-)字一卤,号临邗,又号邗上钓者。康熙癸卯年()岁贡,任盐运司运判,为广陵名宿。 顾九锡自幼好学嗜古,在任职盐运司时,他看到清廷“崇尚实学,讲求经济”,而不少官员却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便立志编出一部“经济类考”的《类书》来。 所谓《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供人们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于是,他便“灏闻习见,浃洽于典故子史者,非特一朝夕已”。他所辑《经济类考约编》一书,计12卷,“本末详明”,“言简意赅”,时人评价为“取资之易遍,应用之易酬”,“真裨乎后学非浅矣”。此外,顾九锡还工诗善文,他的诗文集就以“春江草堂”为名,著有《春江草堂文集》与《春江草堂诗集》,《移愚斋笔记》。其人平和,乐善好施,受人尊重。去世时,大司冦徐健庵为其墓志,投挽章者数百人。其事迹载于县志。 顾九金,生卒年月不详。字师禹,号笃庵,顾九锡之弟。康熙乙卯科()举人,考授吏部主事,后任庆阳县同知,安化县知县,庆阳府知府。 庆阳,在甘肃省最东部,地处陕,甘,宁交界处的董志塬腹地。它既是边陲与内地的交通要冲,又是商品贸易的幅辏之地,常常会发生骚乱。顾九金在任期间,除了采取积极減免税负,维护社会治安,鼓励读书上进等求治安民的举措以外,还全力除暴安民。由于抚缉边戍有功,和睦民族有方,康熙帝曾谕旨嘉奖:赐封其父顾珹为“奉政大夫”,分封其母为“宜人”,极尽尊荣。 二,花田鹊起,荣登鼎甲 在春江草堂的左前侧,还有一处名为“花田雨笠”的建筑。它其实就是一座用干草披盖的“草亭”。因其形似遮阳挡雨的“斗笠”立于一片花丛之中,故名。 这“花田雨笠”可是顾九锡之子顾图河的心爱之亭。这是他思时仰观俯察,倦后游目骋怀之处,也是与友人闲时放步吟诗,宴后谈笑醒酒之所。所以,他自号“花田”。而这“花田”一飞冲天,名登鼎甲,顾家也就成了大桥镇上“汤顾箫朱”四大望族之一。 顾图河(-)字书宣,号花田,顾九锡之子。他深受春江草堂家养学风的影响,少负异禀,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年14岁即补邑诸生,其名已噪。 康熙三十三年()顾图河由康熙帝钦点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归田守墓,里居九载,于康熙四十一年()还京,与修《大清一统志》,主编《方舆考略》,入值南书房,充日讲官,成为帝师。后外放任会试同考官,授提督湖广学政。不幸卒于任上,时年51岁。 顾图河淹洽文史,对汉魏六朝,三唐二宋之作,无不自手批注,博釆众长,自成风格。他尤以诗名,与史申义并称“维扬二妙”。内阁大学士沈德潜评其诗曰:“韵语都从性灵流出,无一言依傍”。作为清初扬州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顾图河著有《雄雉斋诗集》6卷,《雄雉斋续集》12卷,《湖庄杂集》10卷,《纪恩诗》2卷,《治理淮河方略》(手抄本)等。 顾同根(-),字友训,一字友余,号丰缘。府学廪膳生,顾图河长子。 顾同根自幼酷爱读书,很有文才,诗心赋手,不愧父风。因此,“居乡间,名在州郡。居庠序,名在京师”,博得许多前辈的青睐。但是,由于母老弟幼,不得不多次辞去入太学学习的机会,在家一面授徒,一面与诸弟课读。著有《半缘庵集》,《抱瓮鸿泥集》。病逝时年仅45岁。 顾连枝,字让训,又字仲谦,号退斋,邑庠生,乡贡选儒学教谕。昔英年早逝。顾图河之次子。 顾一本,字饮禾,国学生。自幼好学,又有志向,曾打算统诸史之文于一书,一直编录不休,最后绝笔于《南史》。时年27岁。顾图河之三子。时礼部侍郎,桐城学派领袖人物方苞为其书写墓志,其事迹载于县志。 顾棠棣,字兢芳,号逸园。国学生,亦有文名。顾图河之四子。 顾图河先后生有四子,为了“诗书传家”,在其亲自教导下,四子各有其抱负与成果。只可惜都英年早逝。正如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方苞所言:君等皆“强志博学,而未尝一见其锋颖,故闻者莫不痛惜!” 三,雄雉书房,文脉悠长 在春江草堂的右后侧,还有一处建筑,名“雄锥斋”。这是顾图河荣登鼎甲后所建。相传其时适有一雄雉飞集梁上,以为祥瑞,故颜其斋。 雄雉斋是顾图河藏书,读书,著述的地方,世人俗称“大书房”。由于雄雉斋的人文气息与顾图河的人格魅力,吸引着维扬一带名儒公卿和负一代文望的文友一批批,一次次前来雅集。顾氏家族的后人们也自幼在此接受到传统文化的启蒙,常年感受到文化名人的熏陶。雄雉斋,作为大桥顾氏家族一种特有的印记,也就传承日久,贯穿整个清代。 顾承熊,生卒年月不详,字梦华,顾图河之侄孙。自幼聪慧,年少时即奋力苦读。然时运不济,十赴省闱而不授。于是,绝意仕取,从此在家一心吟诗作画,著书立说。作有《雄雉斋诗文集》六卷,《十三经辨字》及《杂文体》二卷,承继先祖衣钵。 顾奎(-)字联璧,号顾山,顾承熊之子。由于年幼时即聪颖异常,故素负不羁之才;睥睨一切,有都下才子之誉。咸丰二年()以优行为贡生,九年()举于乡,同治四年()中二甲三十七名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先后五试陕西,贵州,任正,副考官。后于典试贵州回京途中旋卒。 顾奎,善诗词,诗宗义山;工书法,书法赵(孟頫)董(其昌);钟爱绘画,画法得瓯香馆(恽寿平)大意。其花鸟尤佳,有作品遗世。 顾筠,生卒年月不详。顾承熊之侄。道光十年()副贡,工楷法,著有《小雄雉斋诗文集》。 顾怀壬,生卒年月不详,号象山。顾承熊之侄孙。同治十三年()中二甲六十三名进士,朝考一等第一。选庶吉士,历任四川莲溪,华阳,广安等地知县,知州。他明于听断,政声卓著。他重视地方教育,光绪十一年()曾捐资购《十三经》,《四书》,《四库提要》等书籍置渠江书院,二十一年()又购史,子,经,集数百种供师生博览,为广安百姓学子所景仰。他并以书法见称于时。 顾善庆,约生于咸丰年间,字少庚,顾奎之弟顾壎之子。其先祖顾图河淹治经史,通晓经济舆地等实用之学,康熙二十九年参修《大清一统志》,康熙四十三年参与增修《皇舆表》,康熙四十四年参編《方舆路程考》。延续到其玄侄孙顾善庆,也继承了先祖的学术爱好,穷于舆地之学。 他博览群书,勤于笔记,善于综合,分别于光绪卅年,卅一年()著有《古今舆地考》及《古今舆地考续编》,而在篇首则书“甘泉顾善庆少庚甫书于雄雉斋”。 仅以《续编》为例,共收文四十三篇。其中:关于中国传统舆地学的有《黄河入淮考》,《长城考》,《历代长城沿革表》,《五渎比较表》(指扬子江,黄河,黑龙江,淮水,西江),《中俄分界考》;关于西方近代地理学的有:《论经纬线》,《说地球》,《中国居地球之面,美国居地球之背》;关于制图知识的有《舆地要诀》,《论图,说不可偏废》;评价前人舆地著作的有《论舆地各书》,《考正瀛环志略》,《考正读史方舆纪要》;反映近代屈辱史的有《中国通商埠》,《外人割据中土表》;反映国防军事的有《论海口险要》,《论江防》等,可见其知识之博,学术之专。 雄雉,既是一种祥瑞鸟名,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一首诗篇名(《邶风.雄雉》)。雄雉斋,则是顾氏家族祖居书屋名。自顾图河以“雄雉斋”冠文集起,顾氏家族的血脉在延续,其文脉也在赓续,且代不乏人。雄雉斋,作为大桥顾氏家族世袭的专用文名,似乎已和“文章华国,诗书传家”的祖训一样,激励着顾氏后人,牢牢刻印在他们的血脉之中,要将家族文脉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而且几乎贯穿整个大清王朝时期,前后长达二,三百年,这在扬州地区应该绝无仅有,或很少见的!(朱毓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x/15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帝王敕封过的寺祠慈云寺扬州江都宜陵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