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今何蹙,栖栖彼此身。与君同系缆,容我好垂纶。境僻疏闻警,缘深偶结邻。一椽欣有寄,还念乱离人。”这首充满深情的思旧邻、怀故地的《同人至小纪》五言诗作者,就是民国年间客居江都小纪镇的著名贤达徐鼎康。

徐鼎康(-),字锡丞,生于江苏太仓直隶州嘉定镇(今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为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后裔。之所以取名鼎康,既是尊家谱辈份

徐鼎康像

排序,含康顺之意,更寄托着父辈的厚望,惟愿其成国家之栋梁,建扛鼎之功。徐鼎康原配夫人刘氏殁,续弦张氏闻兰,生6子5女。从政之余,工翰墨,尤善行草,喜诗文,有《秋根诗抄》、《秋根词抄》等著作行世。

徐鼎康早年曾任北洋巡警学堂总办,历任吉林劝业道、吉林交涉使、吉林巡警道、吉林度支使。民国元年(),任吉林民政使。民国三年()起,先后担任安庆道尹、金陵道尹、江苏省助理省长、代省长和江苏省省长。自年开始到年逝世,他一直担(兼)任江苏省运河工程局参赞、局长,致力于江苏水利事业。抗战时期江北运河工程局设在泰州小纪镇(今江都区小纪镇)。徐鼎康生命的最后时光,无论是为政,还是居家生活,都是在小纪度过的。他漂泊一生,奔波一生,最终安葬于晚年曾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第二故乡”小纪镇,与小纪结下了一段割不断的人生情缘,今小纪镇尚有徐鼎康故居和坟茔遗址。

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鼎康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不愿滞留沦陷区充当亡国奴,辗转来到小纪避居。当闻知小纪募捐筹措抗战经费时,他虽然经济十分拮据,但仍坚持不添衣、只吃素,节衣缩食而捐献块大洋。苏北各县相继沦陷后,日酋派人要其出面维持苏北地区秩序,徐鼎康冒着生命危险严词拒绝。其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得到苏北沦陷区广大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尊敬。

徐鼎康居官三、四十年,竟然囊囊萧然,曾因经济窘迫而典卖祖产粮田千亩,又以字画文物作酬,获得友人千元相赠,这在官场,实属罕见。殁后,由于家境萧条,由其生前佣者和旧邻拼凑数百元,料理后事。出殡之日,小纪镇路祭满街,百姓自发悼其亡灵。徐鼎康故居坐落于小纪镇真如寺东北角,为一幢明清风格苏北民居,现保存较完好。其坟茔遗址位于小纪镇中心卫生院旁,徐公在此安息近60年,终因年代久远,荒草丛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其后人迁葬故里,就此别离苏北水乡——古镇小纪。

徐鼎康手札徐鼎康手书

提起徐鼎康,不能不提到民国江苏省又一省长韩国钧。韩国钧(-),字紫石,苏北海安县海安镇人,民国十一年()任江苏省长,民国十四年()辞去省长之职回归桑梓。徐鼎康于民国十五年()任江苏省省长(其间,仍兼任苏北运河工程局长),徐是韩的继任者。他们的经历颇为相似:同代为官,官阶相同;同被日酋相逼,拒任伪职;同样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共同受到陈毅的接见和赞扬;同在苏北居住。因此,时人称他们为“爱国两省长,苏北一双贤。”他俩素有往来,徐故去后,韩曾专程从海安赶至小纪吊唁。徐鼎康在世时与之过从甚密者还有南通人、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江都人、国会代议长凌仁山和冶春后社诗人江石溪,镇江人、商界鸿儒陆小波等。

徐鼎康故去后,没有魂归故里、入土原籍嘉定。身后如此安排,分析起来原因有三。其一,徐公对小纪这方水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对爱戴他的民众以及故交有较深的依恋,连死后都不忍离去,与小纪情愫,由此可见一斑。其二,当时还未沦陷的小纪确实是“宁静之地和抗战后方”,据嘉定县志记载,徐公来小纪一为不愿做沦陷区亡国奴,避居之;一为赴任水官,公务之。其三,徐公确实清廉,经济拮据。试想,一个连殁后都要靠佣者和旧邻凑份子资助其下葬的人,怎么可能有经济实力花费更多的钱财和川资,而归葬故里呢?(史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x/1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