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8839620.html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属于加邑改姓为氏。

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属于音讹改姓为氏。

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裔中有人为复姓詹葛氏,因读音讹为诸葛氏,后改为诸葛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秦末陈胜吴广大将葛婴,属于帝王封赐改姓为氏。

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时,属下有大将葛婴,他屡立战功,后来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所杀害。后来西汉文帝感其忠勇,特赐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氏,称诸葛氏。

得姓始祖:葛伯。

诸葛氏最初是源自葛氏,得姓源流有三种不同途径。一说是根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诸葛氏是葛婴的后人,因居住在诸诚,而被称为诸葛。一说是从史籍《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中引证,书中指出,琅琊诸县人葛氏,后来迁居阳都,阳都原来已经有姓葛的人,为了将两葛氏人区分开来,所以称诸县葛氏为诸葛。还有一个说法是据史籍《风俗通》上所记载,汉孝文帝因葛婴有功而被诛杀,所以追封他的孙子为诸县侯,并且称诸葛氏。此外另有一说,人为诸葛是由“詹葛”氏改成的。诸葛氏的得姓途径虽有不同,但追本溯源,却都是一脉相传自夏商之际的诸侯葛伯,而且都出自山东诸城。以诸葛为姓,主要是基于血统和地缘两个因素。在血缘上,他们是葛伯之后;在地缘上,他们同发祥于诸城,也成长于诸城。诸葛氏后人奉葛伯为诸葛氏的始祖。

二.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三.迁徙分布:

诸葛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四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六位。

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沂水),那时候当地已有了葛氏,故后来的葛氏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

秦朝时期的葛婴(陈涉的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邦为其不平,隧赐其子孙为诸县候,由此,后人取“诸”及“葛”字,合姓“诸葛”;再一说,有“詹葛”一姓,在齐国人的语系里,“詹”与“诸”两音不分,时间长久后,误传为“诸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琅邪郡:琅邪郡始建于秦朝,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西汉时期移治到东武(今山东诸城),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改为琅邪国,移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唐朝乾元初年废黜。

2.堂号: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五.家乘谱牒:

浙江金华九龙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诸葛小月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年)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琅琊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祝谏重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水亭乡。

兰西诸葛氏简史,(民国)诸葛政清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重修诸葛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诸葛铎总理,诸葛浩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木刻活字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六.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七.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满门烈士;王佐奇才:上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诸葛瞻,诸葛亮子,与魏邓艾战,死于绵竹阵中。其长子诸葛尚,单骑直冲魏军中战死。下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诸葛亮,少年奇志,躬耕陇中,刘备三顾茅庐而得,拜为丞相,佐刘备三分天下,功勋卓著。

武乡望族;文定名家:全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诸葛亮辅后主刘禅,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卒谥忠武。

2.五言通用联: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全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乃见,定三分天下之策。

3.七言通用联:

司马乃吴中信士;卧龙本天下奇才:上联典指三国时琅琊郡阳都人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东汉末迁居江南,受到孙权礼遇,任吴国长史、中司马,后以绥南将军代吕蒙为南郡太守,率军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他官至大将军。曾奉命出使蜀汉,与诸葛亮都是办公事时相见,私下里从不会面。刘备伐吴时,有人向孙权报告他派亲属到蜀汉去报信,孙权说:“子瑜不负我,就像我不负他一样。”“信士”,谓诚实之士。下联典指三国时时期蜀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年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了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曹丕代汉建魏,他劝刘备称帝,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他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著作有《诸葛亮集》。

4.八言以上通用联:

著作擅长,弱冠知名难并;会稽奏绩,黑头公辅共惊: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建康人诸葛颍,字汉,八岁能写文章,曾在南朝梁做官,隋炀帝时官著作郎,很受宠幸。著有《鸾驾北巡记》、《幸江都道里记》、《洛阳古今记》等。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琅邪阳都人诸葛恢,字道明,西晋末为临沂令。渡江后,名声仅次于王导、庾亮,元帝时任会稽太守;明帝时历官侍中、尚书右仆射、尚书令,封博陵亭侯;成帝即位,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黑头,指青壮年,王导曾称他为“黑头公”。

望重三吴,温润产蓝田之玉;神奇八阵,英华联戚畹之珍: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诸葛瑾仕吴受孙权重用,其子诸葛恪以聪慧名。下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诸葛亮推演八阵图,其子诸葛瞻娶刘备之女。

5.典故、趣事:

诸葛亮招亲:诸葛亮未出山之前隐居在南阳卧龙岗,他住在茅庵里,一边开荒,一边发奋读书。卧龙岗下有位黄员外,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而诸葛亮也十分尊敬黄员外的学问;两个人你来我往,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谈谈学问。久而久之,黄员外便有心将女儿许配给诸葛亮;请媒人一说,诸葛亮却没有应承,也不好拒绝,只是搁下来。原来诸葛亮听说黄小姐相貌丑陋,心中不大乐意。过了几天,诸葛亮上黄员外家拜访,请教一些问题。他向家人报了姓名,家人说:“诸葛相公请进吧!”也不领他就走了。诸葛亮只好自己往里走,到第二道门,门紧闭着,等到他轻敲两下,门自动开了。待他入门,门又关上。正在他奇怪,想探个究竟时,前面“呜”地扑过两只狗,叫着冲他扑上扑下,吓得诸葛亮左躲右闪,好不着急。这时跑过一个丫环,拍拍狗的脑门又拧拧狗耳朵,狗就跑开了。诸葛亮细看才知道这是两只木头狗,外面缝了狗皮。诸葛亮忙向丫头打听这是谁做的,丫头笑而不答。诸葛亮只好继续往里走,第三道门又是自开自关了,诸葛亮想:这回又能蹦出个什么东西呢?眼前猛地蹦出两只老虎,牙齿锋利,张着血盆大口十分恐怖,诸葛亮不怕:肯定也是假的!于是学着丫环的样子往老虎头上拍,这下可好,拍得老虎尾巴都竖起来,眼睛睁得铜铃似的就要扑上来咬他。诸葛亮正不得脱身!那丫环又跑来,拍拍老虎的屁股,老虎就乖乖地叭下了。丫环说:“你真是自作聪明,狗和老虎会是一样吗?”诸葛亮被说得很不好意思,说:“这深宅大院难进,请你带我进行吧!”丫环说:“我正忙呢!”挥手指指那边,那边有盘磨,被头木驴拉着跑,诸葛亮一看就呆住了,惊叹道:“黄先生府上能人真不少啊!”诸葛亮想,这里面还不知有多少新玩艺儿,也不知还要惹多少麻烦!犹豫之时,里面走出一位姑娘,对诸葛亮说;“跟我进吧!”这姑娘行为举止利索大方,引着诸葛亮往里走,一边把各种机关拧上,诸葛亮很快就见到了黄员外。诸葛亮问:“见先生真不容易,不知是哪位能人发明那些东西?”黄员外大笑道:“是我那好事的丑闺女呀!让您受惊实在多有不恭!”诸葛亮一听脸就红了,心中暗骂自己:“糊涂啊,这么有才华的女子提亲给你,是你的福分啊!”于是忙施礼道:“小姐才智超人……晚生在此拜见岳丈大人了!”黄员外呵呵大笑起来。后来,诸葛亮与黄小姐成了亲,两人在很多方面互帮互学,很有进益。

诸葛亮娶黄阿丑: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智慧忠贤的化身,他辅佐刘备共图大业,最终使蜀汉政权成了三国鼎立的一极。他的一生,奇闻轶事很多,“孔明择妇”便是其中之一。诸葛亮不仅有才,而且相貌俊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但他却选了一位“瘦黑矮小,一头黄发”的黄阿丑为妻。诸葛亮为何要娶丑女呢?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黄阿丑自幼才识过人,颇有心计,诸葛亮早在成婚前就有所耳闻。这不无道理,但并非全部。其实,诸葛亮娶阿丑,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所引《褒阳记》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匹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便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迫。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十四岁时,叔父因官被削而投靠了刘表;十七岁那年,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就在襄阳城西十公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但他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为国家尽忠的抱负,怀着如此壮志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牵涉到了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鸿图。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第二,诸葛亮为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因。诸葛亮为何不怕众人耻笑,而娶丑女黄氏呢?换作别人也许他会犹豫,但是黄氏之女他就娶定了,一是因为黄承彦在当地有相当声望,二是因为黄承彦的妻子蔡氏和刘表的妻子是姐妹关系,做了黄承彦的女婿,就攀上了刘表这门皇亲。据《诸葛亮新传》记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要了过来,从而为诸葛亮进入地主集团开了“绿灯”,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这个“进身之阶”的。从封建历史文化来说,贤妻、美妻、正妻要相夫教子,帮助丈夫治理家业,诸葛亮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婚姻上,自然遵循“贤妻美妻”的风俗,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其后确实又娶过一妾。至今,史学家对诸葛亮娶黄阿丑的动机仍有争论,留待后人继续研究考证。

军师祭茶:诸葛亮出山之后辅佐刘备光复汉室。当时群雄割据边关不安,丞相焦急万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不久便积痨成疾,累出痨病来。经梦中老人指点,取定军山千年古茶树之嫩叶焙制泡饮,数日之后痨疾渐愈并更加聪明,操劳国家大事精力充沛。汉中王刘备给诸葛亮加号孔明。孔明感戴茶树恩德不已,亲往茶山设坛,拜祭茶树除疾迪智之功。

煎茶岭:三国诸葛亮身居褒汉,志在伐魏,为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在勉县去略阳的一座山上设坊煮茶,每派使者到接官亭邀请当时军力强大的驻宁羌兴州的羌氐族首领上山品茶议事,诸葛亮谈茶论道,欲借谈茶性和中之特点以谋求与羌氐和合携手共讨曹魏。羌首在品茶中得益,深受诸葛亮人品与才干的感化,亲帅数十万大军归汉共同北伐。为祝贺这一功事,诸葛亮赐其山名为“煎茶岭”,延传至今,已成为诸葛亮以茶睦邻的纪念。

手杖生根:三国时期西南地区多居少数民族,诸葛孔明深懂攘外必先安内之理,亲自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夷蛮之地”治乱安民。大西南地区山高路险,征途坎坷,厚得茶恩的诸葛亮,便用能够除恶扬善,祛病启智的巴山嘉木茶树,制作一根手杖携带在身。大西南平定之后孔明大喜,把手中拐杖顿地感叹,欲赶回汉中,不料手杖定根不拔。逾年之后茶杖发枝萌芽,长出叶片,开花结果,籽播群山。有了茶,西南夷蛮得以教化和进步,取得长治久安的好效果。百姓从传说中悟得茶的原产地在大巴山的勉县。引为汉中茶事的骄傲。后虽经茶技干部多年用科学论证传教茶的原产地在云贵高原,而后川、陕。可汉中人总是不愿改口,仍说先祖教诲,汉中才是世界茶叶之源。为强化和借助这些传说,小河庙一茶人便以“卧龙”命当地所产茶名,开发研究“卧龙系列绿茶产品”。

馒头: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白馒头除了大小之分外,区别不大;而包子的花样则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汤包等等,是以馅来区分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馒头的起源距今已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蜀汉建兴三年(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四十九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四十九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七擒孟获与豌豆糯米饭:我国中原各地流传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饭、吃鸭蛋和称人的习俗,据说与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有关。三国蜀汉鼎盛时,辖区远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中,有些人并不十分心悦诚服,建宁(今云南省曲靖一带)彝族头领孟获便是其中突出人物之一。等到刘备白帝城病逝之后,诸葛亮受命托孤,辅佐幼主,多次出奇制胜,七擒七纵,制服了这位桀骜不驯的孟获,使他不得不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拜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虽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人,一经答应,就要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晋武帝司马炎灭了蜀国,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决不答应的。武帝见他如此认真,便想出一个主意,知道阿斗喜食粘甜,每届立夏,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饭给他吃,此时新豌豆上市,又甜又香,做成饭糯香可口,阿斗至少要吃两大碗,等孟获到来称人,都比上年重了几斤。难怪阿斗要“此间乐不思蜀”了。从此,立夏煮食豌豆糯米饭和称人便在民间传开,相沿成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自白帝城刘备监终托孤候,辅佐后主利禅治理蜀国,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国家实力增强,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又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平定南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年,他决定率师北代,以平定中原,复兴汉室。出兵前,诸葛亮上表后主,力劝后主听信忠言,任用贤臣。是为《前出师表》。北伐开始颇有战果,但最终失利。诸葛亮回师汉中,日夜操练部队,筹集军械粮草,准备再战。公元年,北魏进攻东吴兵败,实力大损,诸葛亮决定趁此良机再度北伐。蜀中群臣不然者甚从,多有非议。于是诸葛亮又上一表给后主。在奏章中,诸葛亮分析局势,认定蜀汉与曹魏不可长期共存,必须利用多年积聚的力量,及时发动攻势,北伐或许可以建立王业,消极防守只会坐待败亡。但事情的发展变化难以测度,自己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以后的成败得失,就不是自己的才智所能事先料定的。是为《后出师表》。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全力指挥作战,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五丈原军中,实践了他的诺言。

八.历史名人:

诸葛丰:(生卒年待考),字少季;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其里籍有人疑为今琅琊镇窝龙村,或疑为葛陂(今山东诸城枳沟镇普庆村)。著名西汉朝学者。

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时,以同乡召诸葛丰为属员,后举荐为侍御史。

汉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城因而有语曰:“间何阔,逢诸葛。”就是说诸葛丰执法严正,害人者遂久阔而不相见。汉元帝嘉奖他的气节,加封诸葛丰为光禄大夫。

当时侍中许章以皇帝贵幸,淫奢而不守法规,其属下犯事,牵连及之。诸葛丰具文弹劾,正准备上奏,适逢许章私出,诸葛丰遂举符节令其下车,欲将其逮捕。许章逃入宫门,乞哀于天子。于是汉元帝收回诸葛丰的符节。诸葛丰不胜愤懑,上书辞职,但汉元帝不许。

后来其所言益不被用。由于在位权贵多言其短,汉元帝降诸葛丰为城门校尉。最后仍上书弹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被汉元帝贬为庶人,终于家。

诸葛丰之后代迁居阳都(今山东沂南砖埠乡黄疃),多有显者,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诸葛瑾:(公元~年),字子瑜,诸葛亮之兄;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大臣。

诸葛谨是诸葛亮之兄,经孙吴谋臣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他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孫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曾于刘备伐吴之际出使求和,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孙权称帝候,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瑾不但才识远不及弟弟诸葛亮,其他的方面也不如弟弟。据说两人都喜欢下围棋,但诸葛瑾的棋艺更是不入流,而诸葛亮却从下棋中悟得“奇石阵”。诸葛瑾不仅没法跟弟弟比,就是比吴国后代名将陆逊各方面也差得远。本篇就是说说诸葛瑾与陆逊共事时的一则故事。

孙吴嘉禾五年(公元年),孙权为形势所迫,一方面“死守不能自保”,需要进行一些呀略进攻,这与围棋同理,另一方面蜀国方面屡屡催促采取“联合军事行动”,孙权决定举兵北征魏国。陆逊与诸葛瑾受命攻打襄阳。陆逊是三国后期东吴的名将曾经火烧连营,大败蜀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彝陵战役”。

陆逊和吕蒙堪称东吴后期的国家栋梁,后者曾导演了“白衣袭荆州”的奇计。陆逊、吕蒙、诸葛瑾等都喜欢下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吴太子孙和等人对“围棋有益”的批评并未得到这些人的认同。

陆逊与诸葛瑾受命攻打襄阳,不料战事正激烈进行的时候,吴军的信使韩偏偏被魏军抓获。陆逊知道了这件事,根本就不在乎,他让人找来诸葛瑾等将士,大家以为是要商议什么对策,惶惶然来到陆逊的帐中。陆孙命手下摆好棋盘,拿来棋子,邀众人下棋,绝不谈战事。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陆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又不敢违抗,只得听命弈棋。际孙与诸葛瑾对局。

那诸葛瑾本来棋就比陆逊差得多,加之那会儿心神不宁,下棋时连自己平时会下的定式都下错了,及到中盘,本来形势就不利,还一味退守,活了几块小棋,其余尽数陆海陆空所杀。尚未下完,诸葛瑾匆匆认输告辞而去。诸葛瑾回到自己帐中,越想越害怕,赶紧带着自己的随从偷偷撤回国内。陆逊不管这些,照旧天天和军士们下棋、射箭玩乐。

魏军搞到了吴军的情报,有点将信将疑,派细作前往侦察,把吴军诸葛瑾撤回,陆逊整天下棋、射箭的情况报告了回来。魏军将领知道了这些情况,分析吴军如此镇定自如,陆逊必然有自己的诡计,因此不敢轻举亡动。陆逊为自己重新布置作战计划争得了宝贵的时间,吴军将士无不佩服陆将军的胆识。

事后有谋士询问陆将军当时的想法,陆逊说:“当时的情况对我军十分不利,惊慌失措反会自乱阵脚,必为敌军所乘。我军不为所动,反而会使敌军心中疑惑,会失战机。当然,诸葛瑾先生的离去也是使敌军加重疑惑的原因。”谋士感叹地说:“陆将军真奇谋也!诸葛将军棋差一招。”

诸葛瑾逝世后,他的二儿子诸葛融承袭了父亲大将军的爵位,执掌吴国兵权,驻守在今湖北公安。每当春夏之际边关较为平静,他就把会下围棋的客人招到一起让他们比赛,提供美酒瓜果让他们享用,自己和军士们在旁边观看,这可说是最早的围棋赛。

诸葛亮:(公元~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著名三国时期蜀汉国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逝世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蜀汉建兴三年(公元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农历12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年)农历3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安定(今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汉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蜀汉建兴七年(公元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x/1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