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市名字背后的故事,南通的居然是这样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清康熙6年(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和巡抚驻所苏州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江苏省现设13个省辖市,下辖个县(市、区),其中27个县级市,25个县,54个市辖区。共有个乡镇,其中建制镇个,行政村个。然而你知道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吗? 南京市“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有多年文明史和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自公元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秣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县,秦汉以后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国时孙权才把中心移向金陵。因此有“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说。金陵“因山立号,置金陵邑”“金陵”原本是钟山最早的名称,后来成为南京的地名。建业、建邺、建康孙吴(三国时期)南京第一次成为都城,时称建业。晋朝以秦淮河为界,南边设秣陵县,北边设建邺县,相当于把“建业”改成了“建邺”。年时,西晋的最后一任皇帝司马邺在长安即位,为了避讳,建邺改名为建康。江宁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称江宁县,这是南京又名江宁的开始。应天、南京明朝朱元璋在公元年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于年称帝于此,逐改应天府为南京。从此,南京一名正式见于记载了。天京公元年,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苏州市苏州,古称吴郡,自文字记载以来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苏,于隋开皇九年(年)更名为苏州。 勾吴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遂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阖闾周敬王6年(公元前年)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在原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制23.9公里),名阖闾城。苏州隋朝开皇9年(公元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易吴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姑苏吴王在姑苏山上筑有姑苏台。由此苏州又称“姑苏”,诗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南通市因涨沙冲积成洲,南通成陆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通州五代后改静海军为通州,治静海。因与北方的通州同名,故又称南通州。 南通民国废州,遂以南通为县名。无锡市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多年的商朝末年。被誉为“太湖明珠”、鱼米之乡。 无锡秦朝时候无锡地名最早出现,来自“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有锡汉王莽篡权的时候改为“有锡”,王莽过后又改为无锡。 梁溪古时无锡的一位名人梁鸿(也是典故举案齐眉的主角)相传梁鸿家贫好学,重操守,知名四方,隐居于无锡一带,常帮助无锡人民兴修水利,疏浚惠山古溪,这便是梁溪”的由来。常州市常州是一座有多年左右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被称为“中吴要辅”。 延陵古时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由于古时有让国的传统给常州带来了“延陵古邑,让国家风”,“让国家声远,延陵世泽长”等美誉。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年。 毗陵西汉高祖五年(前年)改延陵为毗陵,相继沿用年。 晋陵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年)为避东海玉世子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多年。 常州隋文帝开皇三年(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年)于常熟县置常州,陆续沿用至今将近年。扬州市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年,年是建城年。扬州被誉为“扬一益二”,有“月亮城”的美誉。 邗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 广陵《史记》记载“楚怀王槐城广陵”。“广陵”意为“广被丘陵”,是对这里地貌的一种反映。 江都隋炀帝大业初年,又改为江都郡,下辖江都、盱眙、盐城、全椒、六合、句容、延陵、等十六个县,是全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域。 维扬“维扬”,一说取自《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一说取自《尚书·太誓》里的“我武惟扬”,明朝时曾一度设有维扬府。镇江市镇江是镇江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全国闻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市内有金山寺、西津渡等众多名胜古迹。 宜这是镇江最早的名字,镇江在西周康王时就为宜侯的封地,故名宜。 朱方相传是有虞氏国封尧的儿子丹朱于此而得名。又因为古代的镇江处在临江望海的祖国东方,故名朱方。 丹徒秦始皇南巡镇江,见镇江“因山为垒,临江望海”的雄险形势,故命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以破王者之气,而改谷阳为丹徒。 润州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年),于延陵县境内设置润州,是以城东润浦(河名,已淹没)而命名的。 镇江一说因镇江北部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一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至今已沿用多年。泰州市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之誉。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海陵秦称海阳,汉称海陵。西汉,建海陵县,属临淮。海陵县始置时间史无明载。 泰州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设置泰州。民国三十八年(年)1月22日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徐州市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历史上有11位徐州籍皇帝。 彭城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相传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 徐州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连云港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城市。素有“东海第一胜境”之称。海州北齐北周称“海州”,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分天下为十五路,海州属淮南路。 连云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新海连市。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 盐城市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叶挺市年盐城城区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年恢复原名。 盐城因盐得名,历史悠久。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淮安市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淮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古代淮安名为淮阴。 清江浦是“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清河、清浦两区的古称。 淮安年,江苏省政府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江苏省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宿迁市宿迁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古称下相、宿豫、钟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北齐废。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 宿豫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年),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 钟吾钟吾,古国古都,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 宿迁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 附:南通各区县地名背后的故事1通州地名的由来南北朝时为长江口的一个沙洲,名壶豆洲,后改为胡豆洲。五代时取海疆平静之意,称静海镇,后周显德4年(年)建城,称静海军,后改通州,意为水上交通方便。民国初废州立县,并为区别于河北(今属北京郊区)通州,称南通县。 2海门地名的由来后周显德4年(年)设海门县,意为江海门户。 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南通县兴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三年(年),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复称海门县。 3如皋地名的由来古老的如皋,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青墩人定居劳作,如皋正式建县,已有多年历史。 古代如皋,地处扬泰冈地的东南边缘。这一带“土高色赤”,人们习惯地称它为“赤岸”。今天东陈镇一带,古代就叫“赤岸村”。 扬泰冈地成陆后不久,就有人类在这里处息劳作,离如皋不远的海安青墩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今天海安、如皋、如东一带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生动图景。 到了夏朝,如皋地区属扬州地域。西周时为海阳地,仍为扬州区域。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年),设置海陵县,县治在今泰州。如皋是海陵县的一部分。 东汉初年,撤海陵县,并入东阳县,属广陵郡(治所在今天扬州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又恢复海陵县。 西晋统一后,海陵改称海阳县,仍属广陵郡管辖。公元年(东晋安帝义熙七年),从广陵郡划出建陵(今如皋白蒲一带)、临江(今如皋石庄一带)5县,归南兖州管辖。从此,如皋正式建县,至今已有多年。 如皋县的得名,起源于一个优美的历史故事。据《春秋左传》记载:昔时有一位姓贾的大夫,相貌丑陋,却娶了一位十分俊美的妻子。妻子见丈夫貌丑,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为了博妻子的欢心,有一天贾带上妻子“御以如皋,射雉”,一箭就射中一只野鸡。妻子很高兴,始解颜谈笑。贾大夫感慨地对人说:“人的才能不能少啊!我若不会射箭,妻子就会始终不和我说话。”西晋杜预注《春秋左传》:皋,水边高地;如,往也。” 根据贾大夫射雉的故事,如皋又别名“雉水”、“雉皋”。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有“耕东皋之沃壤兮”的佳名,如皋的历代文人为赞美家乡的美好,常借用赋中“东皋”一词作为家乡的雅称。 4如东地名的由来如东县在南通市北部,面积有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县政府驻掘港镇江海中路,原为“如”皋“东”乡。古为产盐地。原属如皋县。北宋置丰利等盐场,后有掘港等诸场。年设掘港等6行政局。年以白蒲、丁堰、柴湾间通扬运河一线为界,分如皋县西乡为如西县、如皋县东乡为如皋县。年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年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为如东县,隶属于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年东台县木并北区划属本县,隶属于苏北行署区南通行政区。年属江苏省南通专区,现又喻为如日东升。 5启东地名的由来汉以前这里是江口海域,唐初江口涨出东洲和布洲,五代属海门县,元至正中至清熙初,又为大海风潮所毁,今通吕公路以南部分都沦为大海,雍正乾隆以后,又逐渐复为桑田,后沙洲渐涨,与大陆相连,并逐渐向东延伸,年设县,有启吾东疆之意,便名启东。 6海安地名的由来古称海陵、吴陵。东晋义熙7年(年)设宁海县,唐景龙2年(年)置海安县,取大海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历史上曾属如皋、泰州。民国时期曾改紫石县。 来源:南通生活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声明:乐居南通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最终确定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 点击以下内容更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x/12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4月1日烟花三月下扬州,兴化垛田油菜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