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全二册)》[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李岩、王彦会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李希霍芬的学蒂森根据他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书更多地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七次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其内容丰富,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的介绍;语言通俗,为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作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将该书翻译成中文,首先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提供了依据,其次为地理地质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更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历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一生出版了将近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李希霍芬于年9月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李希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美国宪法导读》[美]理查德·毕曼/刘雁

《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美国宪法修正案》,以及《联邦党人文集》是构成美国的最重要的宪法性文献。《美国宪法导读》对上述文献(《联邦党人文集》为选摘)进行逐段解读,细释了每一条款的法理依据、背后的争议与妥协,并对二百余年以来最重要的宪法性诉讼案例进行了简要介绍,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美国宪法自创立至今的发展轨迹,并且从政治和历史两方面对美国宪法流变的深层原因进行了精微的剖析。尤为可贵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题,作者能够举重若轻地进行解读,使得本作既有极高的专业水准,又有较强的可读性,适合留学生,高校历史学、法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美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理查德?毕曼,著名历史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教授,曾担任历史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以及美国国家宪法中心理事,宪法中心项目、展览和教育委员会主席,出版过七种专著,曾获得乔治·华盛顿图书奖、国家人文基金会研究员、牛津大学杰出教授等多种荣誉。

3.《怎样观察一棵树:探寻常见树木的非凡秘密》[美]南茜·罗斯·胡格、[美]罗伯特·卢埃林/阿黛

《怎样观察一棵树》邀你将细致敏锐的目光投向身边常见的树木,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