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节)

这次杜伏威入朝也是作了两手准备,他把辅公祏、王雄诞留在了丹杨。这个安排是有深意的,辅公祏地位高、资历深,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而王雄诞掌握军权,又是杜伏威的养子,对他忠心不二,留在丹杨可以牵制辅公祏,不至于让他铤而走险,再行反叛。因为杜伏威清楚,辅公祏不愿归降唐朝,怕他万一造反危及到自己在长安的安全。所以,出发前他私下交代过王雄诞,如果他在长安安全,就千万不要让辅公祏谋反。

果然,杜伏威去长安以后,部将左游仙就开始撺掇辅公祏谋反,但军权一直被王雄诞控制,辅公祏就假称接到杜伏威的书信,说怀疑王雄诞有二心,逼他交出兵权。王雄诞知道这是辅公祏的阴谋,但为了自保,就装病不再管事。但没想到弄巧成拙,不但辜负了杜伏威的重托,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王雄诞装病正中辅公祏的下怀,他趁机夺了王雄诞的兵权,并让自己的心腹西门君仪告诉王雄诞造反的打算。听到这个消息,王雄诞傻眼了,但后悔已经晚了,失去兵权他拿辅公祏一点办法也没有。不过王雄诞还是一个明白人,他拒绝跟辅公祏一起造反,而是对西门君仪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吴王又在京师,大唐的兵威天下无敌,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自取灭族之祸呢?今天如果我答应跟着你们一起造反,只不过能延长百日性命而已,大丈夫怎么能够为了多活几天而陷自己于不义呢!”看到王雄诞不为所动,辅公祏就下令勒死了他。

王雄诞在世的时候善待部下,治军严格,每次破城对百姓也是秋毫无犯,可惜资历太浅、谋略不济,很容易就让辅公祏给玩死了。但有一点确实让人佩服,在生死关头他毅然选择为了大义而慷慨赴死,军中、民间都为之流泪惋惜。

王雄诞死后,辅公祏就诈称杜伏威被李渊扣在长安无法返回,写信授意他起兵,并积极修兵储粮,做好谋反称王的准备。

武德六年(公元年)八月,辅公祏在丹杨称帝,建号为宋,修葺南陈原有宫室,任命心腹左游仙为兵部尚书,联合唐东南道行军大使张善安起兵造反。

辅公祏的造反让李渊大为光火,他下诏命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从西面赴江州(今江西九江),岭南道大使李靖率交、广、泉、桂四州兵马从南面赴宣州(今安徽宣城),怀州总管黄君汉从西北出谯州、亳州(均在今安徽亳州附近),齐州总管李世勣从北面取道淮、泗,四路大军直逼丹杨,准备一举歼灭辅公祏。

李渊这次派出的兵马可谓是将星云集,李孝恭刚刚平定萧铣,在江南声望正高;李靖在平定萧铣的战役中屡用奇计,接着又掠定岭南,在江南恐怕没有任何将领能望其项背;李世勣在跟随李世民征战过程中也屡立奇功,威震天下。有这三位能征惯战的猛将出马,辅公祏算是倒霉到家了,他还想南面称孤道寡,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从八月开始到十一月,唐军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夏口(今湖北武昌)、洪州(今江西南昌)、枞阳(今安徽枞阳)、江都(今江苏扬州)等五个方向对辅公祏进行战略压缩,辅公祏被牢牢地困在丹杨动弹不了,等待他的除了灭亡再无选项。

武德七年(公元年)二月,就在唐军在进剿辅公祏的战场上节节胜利的时候,杜伏威为在去世了。不过现在他已经改姓为李伏威了,因为李渊为表示恩宠,给他赐姓李氏,列入李唐宗室。

李伏威的突然死亡,很容易给别人造成错觉,是李渊杀了他,但事实并非如此。原来,李伏威到长安后,虽然李渊对他恩宠有加,进封吴王、官居一品,但作为一个归降的反王,手中没有实际的权力,闲极无聊的李伏威好上了长生不老之术,整天搜寻各种长生不老的药方,结果误食云母暴死长安。

李伏威的暴死似乎完美印证了辅公祏造反的借口,更加让他反得理直气壮,部下的各种怀疑和不满也就没那么强烈了,辅公祏心中肯定非常得意,感觉老天都在帮他。然而,老天帮不帮他,咱也不知道,但也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唐朝的五路大军已经完成了对丹杨的战略包围,就等着关门打狗了,留给辅公祏的日子已经不长了。

武德七年三月,已经被唐军合围的辅公祏派手下大将冯慧亮、陈当世率领三万水军驻扎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两万人驻扎青林山,同时在梁山用铁锁切断长江航道,在长江西岸也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凭着这些防御工事和人马坚守丹杨,伺机消灭来犯的唐军。所以,他命令冯慧亮等人坚守不出,等待唐军乏粮疲惫的时候精锐尽出,一举击垮他们。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的这些人马、工事、策略,在李靖、李世勣这些沙场宿将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根本抵挡不住唐军对他的碾压。

在对丹杨发起总攻前,李孝恭召开了前敌会议,讨论破敌之策。在会上,绝大多数将领认为丹杨外围的防御十分严密,冯慧亮等人又坚守不出,既然辅公祏把主要力量都放在外围防线上,丹杨城内的守军必然不多,不如放下外围不管,直接进兵丹杨,只要辅公祏被擒,这些外围的防御部队就自然也就崩溃了。这个战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当年李渊进兵关中、李靖平定萧铣时都用过同样的战法,李孝恭也原则上同意这个方案。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李渊进兵关中的时候,身后除了被困在河东的屈突通之外,并没有其它对他构成威胁的力量,而关中也是十分空虚。李靖进攻江陵的时候,因为萧铣实行了“罢兵营农”政策,很大一部分军队成了农民,剩下的大都都在岭南驻防,一时半会根本来不及救援江陵。而此时辅公祏的精锐部队都在丹杨外围,一旦丹杨受到攻击,立马就能返身救援,攻城部队就会腹背受敌,那就离失败也不远了。

李靖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坚决反对这个方案,他认为辅公祏在丹杨外围部署了数万部队,留守丹杨的人马也不下几万,如果唐军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拿下丹杨,一旦迁延个十天半个月,冯慧亮等人的增援部队就全到齐了,那时攻城的唐军就十分危险了。所以,他主张还是先解决冯慧亮等人,扫清丹杨外围,为攻取丹杨奠定基础,并表示只要让他领兵出战,可一战而解决丹杨外围。

这就是李靖,从不拘泥于兵书和以往的成功战例,而是从实际出发,制定最合理的作战方案,怪不得他的舅舅,那位前隋猛将韩擒虎会赞叹“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李孝恭也对李靖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欣赏,所以他最后同意了李靖的主张。

在肃清丹杨外围的战斗中,唐军首先老弱残兵进攻敌军营垒,引诱冯慧亮等人出战,李孝恭、李靖率精锐部队猛冲掩杀,敌军死伤不计其数。就在混战之际,杜伏威的养子、在军中以勇猛著称的“大将军”的阚稜摘下头盔大声叫道:“你们不认识我了吗?怎么敢与我交战?”这些人大多都曾是阚稜的老部下,一看到“大将军”来了,当场纷纷跪拜,辅公祏的部众顿时溃败,唐军乘胜一路追击,博望山、青林山等外围防御工事均被攻破,冯慧亮、陈正通等人逃回丹杨。

一看外围防御被唐军攻克,辅公祏大为惊慌,带着数万军队放弃丹杨向东逃窜,企图与驻守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左游仙会合。李世勣马上率部尾随追击,一路上辅公祏的部下逃往殆尽,到句容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五百人。当晚辅公祏留宿常州,他手下有一个叫吴骚(这名字起得好玩!)的将领准备抓了他向唐军邀功。辅公祏感觉不对,抛下妻儿不顾,只带领心腹数十人连夜逃走,到武康的时候,被当地农民的攻击,辅公祏被活捉送到丹杨,被唐军枭首处死。

至此,江南大部都归入了大唐的版图,唐初的统一全国的战争基本结束。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年)到武德七年(公元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用了近八年时间,扫平了隋末以来乘乱崛起的各路反王,再一次把华夏大地带入新的大一统时代,为后续的子孙们把大唐王朝推向空前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完结,敬请期待下一章节)

谢谢阅读,原创不易,要是您喜欢这篇文章,烦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5072.html